我们都知道股票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是固定的,但是当限售股过了限售期解禁之后,在二级市场上就会出现许多新的流通股。那么什么是限售股?为什么这些股票会被限售?龙周刊将在下面的文章中详细为各位投资者讲解。
限售股,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不能在公开市场上自由流通买卖的股票,由于被限制了出售因此被称为是限售股。通常来说,限售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股改限售股:是指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由原非流通股转变而来的有限售期的流通股(含股票复牌日至解禁日期间产生的送、转股),包括国家股、法人股、外资股等等。
2、新股限售股:是指新股首次发行上市IPO产生的股份,是开始发行前原有股东限制流通的股份。根据《公司法》即交易所相关上市规则的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份IPO并上市的公司,于公开发行前股东所持股份都有一定的限售期规定,这部分股票就是新股限售股。
3、有限售期的股票: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因定向增发或实施股权激励等原因形成的限售股。
4、其他限售股:即财政部、税务总局、法制办和证券会共同确定的其他限售股。
有投资者表示困惑,既然限售股有限售期,那么是不是代表在限售期内都不能进行转让?对此,龙周刊表示,限售股实际上可以转让流通的,但是不能在公开市场上自由转让流通,且在转让时必须经过证监会的批准同意。
那么为什么要限售股票呢?对此,龙周刊表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维护股市稳定、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持公司控制权稳定。通常来说,属于限售股的股票与正常的流通股同股同权,但是成本低、集中度密度高,如果让这些限售股和普通的流通股一样上市交易的话,这部分限售股很有可能被抛售,市场上突然出现大量的股票会引起股价波动,而这个波动最终是由中小投资者承担的,极其不公平,因此才会出现股票限售的情形。
不过,对于限售股来说,并不是永远都不能在二级市场上公开流通转让,一般来说限售股都会有一个固定的限售期,等过限售期过后股票解禁了,就可以和普通的流通股一样自由转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