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生态中,当我说期待AI + Crypto爆发时,我期望的是这两者相辅相成能产生创造真实利润、实际现金流的AI应用。
但从现在的结果来看,AI就凭自己,不需要Crypto就能产生这样的应用----------已经有相当一批Web 2中创业团队打造的AI应用挣到了丰厚的现金流,导致VC们一轮接一轮地参投,大厂一个接一个的收购。
这些AI应用根本无需Crypto。公众号关注:博森科技小蝶。
而反观加密生态中孵化出的AI Agents,无论是Virtual、Creator.bid还是Clanker,它们到现在为止产生了哪一个我们能脱口而出产生了丰厚盈利和现金流的具体的AI Agent吗?
我仔细想了想,好像想不出来。能想到的都是些叫好不叫座的AI Agents,知名度大,关注度高,可盈利呢?现金流呢?一无所知。
或许有,但我估计所产生的那点盈利和现金流也根本比不过Web 2中的竞争者。而且即便有恐怕也多是通过交易产生的手续费,而很少来自真实用户付费购买服务产生的收益。
我记得前阵子,Virtual上还有一个参与众筹的AI Agent是已经在Web 2中盈利了,单纯为了扩大用户群,希望把触角延伸到Web 3才来Virtual发起众筹的。它本质上还是个Web 2的AI Agent。
这就是当下AI + Crypto赛道中AI应用的现状。
这个状况不能不让人捏一把汗。
尽管如此,AI + Crypto赛道有没有可能产生能够创造利润和现金流的AI应用呢?
我一直坚信有。
刚好这两天泰达CEO发表言论认为AI Agent不可能去银行申请账户,而加密资产无需许可的特点正好符合AI的需求,并且认为15年内全球将有1万亿个AI Agents使用加密资产进行交易。
对这个观点我是百分之百赞同的,并且我在早前的文章中就分享过类似的观点。
这个观点的核心在我看来就是加密技术能够把AI应用的体量推广到难以估量的地步并由此产生难以估量的利润和现金流。
基于这个观点,我判断Virtual、Creator.bid和Clanker这三个项目的标准就是三个:
第一,项目能不能把AI Agents引向链上交易。
第二,项目能不能让AI Agents形成体量。
第三,项目有没有能盈利、产生现金流的AI Agents。
我们先看第一个标准。
我认为在AI + Crypto生态中,加密技术在其中起到的核心作用就是让AI Agents在链上进行加密交易。这是AI + Crypto必须的发展方向,也是Crypo独有而其它技术做不到的,能给AI赋能的方式。
而在当下Virtual、Creator.bid和Clanker这三个生态中,只有Virtual的ACP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其它两个生态暂时看不到这个苗头。
所以从这个标准看,在这三个生态中,我最看好的是Virtual。
再看第二个标准。
如果在AI + Crypto赛道不能成批量的出现盈利的AI Agents,仅仅只有个别的AI Agents能实现丰厚的盈利及现金流,那最后会变成独木难成林,很难把整个AI + Crypto赛道带起来,顶多在短期内把平台币带动一下。等热乎劲一过,又恢复平静了。
从这个标准看,这三个生态中,Virtual就不用说了,这就是它努力的方向。
Creator.bid在尝试不断优化其发射机制,吸引更多的项目和参与者。这些改进固然好,但能起的作用多大,我们只能继续观察。
另外Creator.bid看上去像是服务于Bittensor的生态,因此这个生态最后能否成功恐怕要看Bittensor。而Bittensor这个团队运作的时间也不算短了,在这段时间似乎看不出它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所以未来如何暂时也不好判断。
而Clanker更像是个大杂烩的极客俱乐部。里面的项目既有AI Agents也有一些杂项代币,主题不太聚焦,比较散漫。里面的参与者充满了理想主义,玩出来的花样很前卫,想法很大胆,但感觉不太接地气,不太容易扩散到普通玩家。这样的生态恐怕在规模上不容易成长,或者说和Virtual、Creator.bid比起来不容易快速成长。
因此,从这个标准看,我比较看好的只有Virtual和Creator.bid。在这两者中,我更看好Virtual。公众号关注:博森科技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