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IP-1559的核心不是降低Gas费,而是重新定义了以太坊主网的价值捕获机制,确定了以太坊不再以交易量增加的gas消耗来捕获价值的新模式。
之前,所有的交易(DeFi、NFT、GameFi等)都挤在主网上,这会带来很大的ETH Gas消耗,数据上看21年日均Burn的ETH将近几千个。那个时候的以太坊主网也拥堵不堪,Layer2要在主网提交批次数据验证时也不得已加入Gas War,成本高昂且不可预测。
但EIP-1559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引入可预测的Base fee机制后,Layer2在主网上的批次提交成本变得稳定可控。这直接降低了Layer2的运营门槛,让更多Layer2仅依赖以太坊做最终结算。公众号关注:博森科技小蝶。
表面上看,EIP-1559为Layer2行了方便,实际上却把以太坊的价值捕获逻辑进行了深层转化:从依赖主网高频交易的“消耗型增长”转向依赖Layer2结算需求的“纳税型增长”。
你想,之前用户直接向以太坊主网付费换取计算服务,算是买卖关系,而现在Layer2赚取用户的手续费,但必须定期向主网“上缴”批次数据并Burn ETH,就成了纳贡关系。
这像极了各地银行处理日常业务,但跨行大额结算必须通过央行系统确认,央行不直接服务普通用户,但所有的银行都要向央行"纳税"和接受监管。
这典型就是“世界账本”的定位了。
2)据DeFiLlama数据,目前全球稳定币总市值超过2,500亿美元,以太坊独占50%份额,这个比例在EIP-1559上线后不降反升。为啥以太坊能如此吸引资本?答案其实很简单:无可替代的安全性溢价。
具体而言,USDT在以太坊上沉淀了629.9亿美元,USDC有381.5亿美元,对比一下,Solana上稳定币总量只有107亿美元,BNB Chain也才104亿美元,两者加起来都不到以太坊的零头。
问题来了,为什么稳定币发行方选择以太坊?
肯定不是因为便宜,也不是因为快,而仅仅是近千亿美元ETH质押提供的经济安全性无人能及,攻击以太坊的成本高得离谱,这对管理千亿美元资产的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当有了庞大的稳定币资金沉淀后,以太坊生态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增长飞轮效应:
稳定币越多→流动性越深→更多DeFi协议选择以太坊→产生更多稳定币需求→吸引更多资本流入。
从这个视角来看,稳定币能在以太坊上大规模聚集,其实是全球流动性用脚投票的结果,也是对其世界账本定位的市场确认。
3)当以太坊主网专注于做“央行”级别的结算层之后,整个以太坊生态的战略定位就很清晰了:Base、Arbitrum、Optimism负责高频交易,以太坊主网专心做最终结算,分工明确且高效。而每一笔从Layer2回到主网的结算,都会继续Burn ETH,让这个通缩飞轮越转越快。
你看,说到这里很多E卫兵就要扎心了,既然如此,为何layer2反倒没给以太坊主网做通缩贡献,却倒成了透支以太坊主网价值的“吸血鬼”了?公众号关注:博森科技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