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850回复:31
[灌水][转载]知识、技能与才干——对投机真正有用的文章之二
本帖最后由 shunfengcn 于 2016-6-14 18:18 编辑
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交易是一门技能 甚至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才干 不是知识 掌握再多关于市场的知识 到处看再多的书 再多的帖子 再多的秘籍 系统 指标... 也不如花时间去复盘 去实盘做单 去写交易计划 去做交易记录
一句话 没有上万小时的刻意训练 (deliberate practice)再好的“交易系统”也无法内化为技能和才干 都是百搭
1.知识、技能与才干——能力全息图
既然要谈能力。所以我们不妨先从一个记忆力游戏开始:
下面会出现一系列图形, 每一个图形对应一个数字。给你15秒时间的记忆(你可以以正常速度从1数到15)。然后翻到下一页,画出对应数字的图形。
也许你记忆力惊人,能把所有图形都记住,但这记忆能持续多久? 我教你一个方法,能让这个记忆保持3年。如图:
这样是不是好记多了?我从李仲秋老师的结构化思考课堂里学到这个游戏,这个游戏说的是:当你看到全貌,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
能力也是一样。当我们看到了高手的能力的全貌,我们会大大加快自己能力的提升速度,成为顶尖的高手。
我们常说的高手,到底高在哪里?他们如何修炼能力?如果说每个人都有天赋,为什么有些人在方方面面都强?
拆分开来,任何的能力都能分成:
知识: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
技能: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
才干:我们无意识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特质。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无评价标准。 我们把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叫做“能力三核”。 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能力三核,比如你现在看到的文字,这需要这样的能力三核。 知识:生涯理论基础、多年积累的案例、大量的阅读 技能:写作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概念化能力、数据收集、(和插图作者)沟通能力 才干:好奇心、幽默感、求真这些能力的差距也各自不同:任何人努力拿个认证,掌握这些生涯理论基础知识,搭配合理的案例都不会太难,你去职涯网就能看到很多人写的诸如此类的文章。 但纵观这些文字,不同的人其风格千差万别:如果你写作能力强,你的文章阅读快感就强一点;如果你逻辑能力强,你的文章就精炼一点;如果你数据收集能力强,你的文章就会有一堆好例子;如果你优势在于沟通能力,插图作者能彻底领悟你的意图,插图就会好看一点。这些技能每个人都在认真练习,也都能学得差不多。 但是才干层面则完全不同,王鹏的实用主义、赵昂的洞察力、老马的犀利,春雨的文艺、我的嬉皮笑脸,这些风格我们谁也置换不了,因为我们从小就开始练习啦。 有知识能干到40分,有技能就有60分,熟练能有80分,琢磨能有90分。而90~100分这段,就到了拼才干天赋的地步。 和专业棋手聊起来,他们的职业道路也大抵如此:一开始是比谁记得棋谱多,这是知识累积过程。
慢慢地就要不断地下棋提升棋力,能和专业几段的选手下几个小时,算出接下来多少步,这是技能的进阶。但是高段位的棋手并不依靠棋力取胜,最后出奇制胜的一着,完全源自有浓厚个人特质的灵感——这就是才干。 能力三核:知识、技能和才干在任何职业中,缺一不可。 ========================= 2 如何炼成某一领域的高手? 知识、技能与才干组成了能力的三核,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修炼成高手? 三核中,知识最容易习得。 往前追溯一百多年,知识分子的能力主要是拼记忆力,那个时候书不多且奇贵。清朝末年曾国藩买了一套《二十三史》,花了他一百两纹银,这大概是一个七品官员两年半的俸禄。现在网上《二十四史》一千三百人民币,大概是处级干部一周的工资。所以古人盛赞一个人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牛逼不说,这能省多少钱! 到了上个世纪中,书成为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的东西。知识的竞争力开始转向阅读量。 这时候大伙主要拼阅读量和理解力。书上都是正确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读的文献越多,就越能胜出——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个阶段的思路。 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的知识简直不花钱(除了电费网费)。一旦载体便宜,知识总量就开始爆发。首先,知识本身变得丰富而廉价起来。如果曾国藩活在现代,他也许就会打“《二十四史》”“免费下载”等关键词,然后偷偷搞到一套免费的盗版电子书。只要你的搜索技术好,基本上大部分的知识是廉价甚至免费的。其次,搜索技术改变了知识存储的方式,人们可以记得关键词,知道在哪里找就好。最后,这个年代的人面对了太多全新的问题,相关的知识也不断更新,以至于我们无法知道哪些是被验证过的,哪些是*。这就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年代,知识的差距转向了能力的较量——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 知识的差距,变成了技能的差距,这也就让修炼转向了第二个层面——技能。当所有技能所需要的知识都存在的时候,谁先练出来,谁就是胜利者。如果有一天《九阳真经》《九阴真经》《易筋经》都上网,谁会成为武林霸主?练习最快那个呗。这个时候,知识的竞争升级到技能层面了。 技能与知识最大的差别是,技能是以熟练不熟练为判断的。他没有知识那种知道或不知道,“WOO原来是这么回事”的瞬间快感。
任何人刚刚接触技能,都是笨拙而滑稽的。虽然24个字母清清楚楚地写在每一个键位上,但是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运指如飞。
拐个弯,谈谈中国式英语教学的问题,他们把英语当成一种知识来教——你清晰地知道[θ]是从喉咙发起的气流通过上颚冲出唇齿之间摩擦发出的浊音,但是你不一定能顺利发得标准。你可以对虚拟语气的十二种可能了如指掌,但是还是无法脱口而出:如果我是你我死了算了。(if i were you ,i would rather die) 语言是技能,而不是知识。
知识能学到,而技能只能习得。知识学习是瞬间的,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几乎瞬间完成。但技能则需要漫长的笨拙期——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笨拙的开始,你永远也不会学好任何技能。
也正因为这个心智之墙,很多在知识优胜者死死不愿走入技能的练习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好学生”往往不如“坏学生”混得好的原因——“混社会”是门技能啊。 而当一门技能被反复地操练,就会进一步内化,成为才干。正如你现在打字不需要看键盘,正如你说话张嘴就来不用考虑发音,正如你骑单车不用想着保持平衡一样,这些技能都因为反复修炼,成为你不知不觉的才干。而才干一旦学会,可以很迅速地迁移到其他技能领域中去。就好像今天的小孩子学习个新电子产品一定比中年人快,他们与电脑的互动,早就成为才干,又重新迁移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来。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让技能升级为才干,我们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项能力修炼:才干是自动自发的能力。 无须过脑子就能够直接使用这项技能,他似乎成为你的天生属性之一。一个魔术在上台前,需要经过大概近3千次的练习
,所以当刘谦对着镜头变魔术的时候,他的大脑肯定不会过关于“如何拉动皮筋”这样的事,那些动作完全自动化,他的脑子则在想如何配合当时的机位、镜头、所有人的表情。时间一长,这些技能也变成“镜头感”被存为才干。他可以发展新的技能了。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把这个能力的升级过程归功于大脑中的“髓鞘质”(我从未读准过),并且认为:“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间沟通的结果。……技能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得越自如,大脑就能够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幻觉:一旦掌握一项技能,就会感到收放自如,仿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就是知识—技能—才干的形成。明星有“明星感”,老师有“个人魅力”,商业决策者有“精准的直觉”,一流的运动员有特殊的“节奏”,好的员工有天生的“责任心”,都不一定是“天赋”,而是经过大量技能练习后,才干与天赋交融的体现。
人家是练出来的。才干如此的“自动自发,习焉不察”,以至于很多人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才干——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生涯规划师常用“成就故事”分析,英雄之旅等方式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才干。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剑一段,就极大的体现了知识—技能—才干的升级过程。张无忌大敌当前,要与剑术高手比剑,却不会剑术。张三丰于是当场传他太极剑法,半个时辰后对敌。 张三丰当下站起身来,左手持剑,右手捏个剑法,双手成环,缓缓抬起,这起手式一展,跟着三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扫、右拦扫……一招招地演将下来,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针”,双手同时画圆,复成第五十四式“持剑归原”。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糊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 …… 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 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金庸大侠给我们上了一门生涯课,剑招—剑术—剑意对应到职业生涯里面来,就是“知识—技能—才干”。这么短的时间里,“如何出剑”的知识和“出得熟练”的技能,显然不可能马上掌握。只有传递“剑意”才能成功。而才干的核心,就是自动自发,无知有能,所以“剑招”忘记得越干净越好。 但是为什么张无忌能够马上领会剑意? 显然与他之前已经踏踏实实地按照知识—技能—才干的规律,修习了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有关。上乘武功的才干一致,技能相通,只是知识略有不同。正如当你站到了17楼往下看,你就一定会比楼下的人明白,去某个公交站怎么走。当你在某一个领域做到顶尖,你也很容易掌握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外人看起来,就是一通百通了。 真正的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关于才干,还有一个事情要交代: 很多人一旦接触了能力三核,会认为才干最重要,开始沉迷于各种评测与自我发觉,希望获胜。其实不然——才干虽然在职业优胜中非常重要,但是没有了技能和知识,也没戏。比方说我的才干:好奇、幽默感和求真,但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只有结合了生涯和写作的技能,才干才能外化出职业能力——才干才有了被识别的价值。 在我看来,对于大部分职位,知识和技能就已经足够,而对于公司里面一上来就要发挥天赋,jump out of the box的小朋友,我要说,先进去你的盒子!知识技能只需要认真和努力,所以对于大部分工作,认真努力就有80分。以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浅,他们根本没做到80分。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找到天赋少付出些努力超车——你根本没有资格谈天赋。
,无评价标准。 我们把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叫做“能力三核”。 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能力三核,比如你现在看到的文字,这需要这样的能力三核。 知识:生涯理论基础、多年积累的案例、大量的阅读 技能:写作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概念化能力、数据收集、(和插图作者)沟通能力 才干:好奇心、幽默感、求真这些能力的差距也各自不同:任何人努力拿个认证,掌握这些生涯理论基础知识,搭配合理的案例都不会太难,你去职涯网就能看到很多人写的诸如此类的文章。 但纵观这些文字,不同的人其风格千差万别:如果你写作能力强,你的文章阅读快感就强一点;如果你逻辑能力强,你的文章就精炼一点;如果你数据收集能力强,你的文章就会有一堆好例子;如果你优势在于沟通能力,插图作者能彻底领悟你的意图,插图就会好看一点。这些技能每个人都在认真练习,也都能学得差不多。 但是才干层面则完全不同,王鹏的实用主义、赵昂的洞察力、老马的犀利,春雨的文艺、我的嬉皮笑脸,这些风格我们谁也置换不了,因为我们从小就开始练习啦。 有知识能干到40分,有技能就有60分,熟练能有80分,琢磨能有90分。而90~100分这段,就到了拼才干天赋的地步。 和专业棋手聊起来,他们的职业道路也大抵如此:一开始是比谁记得棋谱多,这是知识累积过程。
慢慢地就要不断地下棋提升棋力,能和专业几段的选手下几个小时,算出接下来多少步,这是技能的进阶。但是高段位的棋手并不依靠棋力取胜,最后出奇制胜的一着,完全源自有浓厚个人特质的灵感——这就是才干。 能力三核:知识、技能和才干在任何职业中,缺一不可。 ========================= 2 如何炼成某一领域的高手? 知识、技能与才干组成了能力的三核,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修炼成高手? 三核中,知识最容易习得。 往前追溯一百多年,知识分子的能力主要是拼记忆力,那个时候书不多且奇贵。清朝末年曾国藩买了一套《二十三史》,花了他一百两纹银,这大概是一个七品官员两年半的俸禄。现在网上《二十四史》一千三百人民币,大概是处级干部一周的工资。所以古人盛赞一个人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牛逼不说,这能省多少钱! 到了上个世纪中,书成为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的东西。知识的竞争力开始转向阅读量。 这时候大伙主要拼阅读量和理解力。书上都是正确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读的文献越多,就越能胜出——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个阶段的思路。 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的知识简直不花钱(除了电费网费)。一旦载体便宜,知识总量就开始爆发。首先,知识本身变得丰富而廉价起来。如果曾国藩活在现代,他也许就会打“《二十四史》”“免费下载”等关键词,然后偷偷搞到一套免费的盗版电子书。只要你的搜索技术好,基本上大部分的知识是廉价甚至免费的。其次,搜索技术改变了知识存储的方式,人们可以记得关键词,知道在哪里找就好。最后,这个年代的人面对了太多全新的问题,相关的知识也不断更新,以至于我们无法知道哪些是被验证过的,哪些是*。这就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年代,知识的差距转向了能力的较量——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 知识的差距,变成了技能的差距,这也就让修炼转向了第二个层面——技能。当所有技能所需要的知识都存在的时候,谁先练出来,谁就是胜利者。如果有一天《九阳真经》《九阴真经》《易筋经》都上网,谁会成为武林霸主?练习最快那个呗。这个时候,知识的竞争升级到技能层面了。 技能与知识最大的差别是,技能是以熟练不熟练为判断的。他没有知识那种知道或不知道,“WOO原来是这么回事”的瞬间快感。
任何人刚刚接触技能,都是笨拙而滑稽的。虽然24个字母清清楚楚地写在每一个键位上,但是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运指如飞。
拐个弯,谈谈中国式英语教学的问题,他们把英语当成一种知识来教——你清晰地知道[θ]是从喉咙发起的气流通过上颚冲出唇齿之间摩擦发出的浊音,但是你不一定能顺利发得标准。你可以对虚拟语气的十二种可能了如指掌,但是还是无法脱口而出:如果我是你我死了算了。(if i were you ,i would rather die) 语言是技能,而不是知识。
知识能学到,而技能只能习得。知识学习是瞬间的,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几乎瞬间完成。但技能则需要漫长的笨拙期——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笨拙的开始,你永远也不会学好任何技能。
也正因为这个心智之墙,很多在知识优胜者死死不愿走入技能的练习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好学生”往往不如“坏学生”混得好的原因——“混社会”是门技能啊。 而当一门技能被反复地操练,就会进一步内化,成为才干。正如你现在打字不需要看键盘,正如你说话张嘴就来不用考虑发音,正如你骑单车不用想着保持平衡一样,这些技能都因为反复修炼,成为你不知不觉的才干。而才干一旦学会,可以很迅速地迁移到其他技能领域中去。就好像今天的小孩子学习个新电子产品一定比中年人快,他们与电脑的互动,早就成为才干,又重新迁移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来。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让技能升级为才干,我们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项能力修炼:才干是自动自发的能力。 无须过脑子就能够直接使用这项技能,他似乎成为你的天生属性之一。一个魔术在上台前,需要经过大概近3千次的练习
,所以当刘谦对着镜头变魔术的时候,他的大脑肯定不会过关于“如何拉动皮筋”这样的事,那些动作完全自动化,他的脑子则在想如何配合当时的机位、镜头、所有人的表情。时间一长,这些技能也变成“镜头感”被存为才干。他可以发展新的技能了。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把这个能力的升级过程归功于大脑中的“髓鞘质”(我从未读准过),并且认为:“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间沟通的结果。……技能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得越自如,大脑就能够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幻觉:一旦掌握一项技能,就会感到收放自如,仿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就是知识—技能—才干的形成。明星有“明星感”,老师有“个人魅力”,商业决策者有“精准的直觉”,一流的运动员有特殊的“节奏”,好的员工有天生的“责任心”,都不一定是“天赋”,而是经过大量技能练习后,才干与天赋交融的体现。
人家是练出来的。才干如此的“自动自发,习焉不察”,以至于很多人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才干——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生涯规划师常用“成就故事”分析,英雄之旅等方式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才干。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剑一段,就极大的体现了知识—技能—才干的升级过程。张无忌大敌当前,要与剑术高手比剑,却不会剑术。张三丰于是当场传他太极剑法,半个时辰后对敌。 张三丰当下站起身来,左手持剑,右手捏个剑法,双手成环,缓缓抬起,这起手式一展,跟着三环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拦扫、右拦扫……一招招地演将下来,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针”,双手同时画圆,复成第五十四式“持剑归原”。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糊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 …… 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 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纯。 金庸大侠给我们上了一门生涯课,剑招—剑术—剑意对应到职业生涯里面来,就是“知识—技能—才干”。这么短的时间里,“如何出剑”的知识和“出得熟练”的技能,显然不可能马上掌握。只有传递“剑意”才能成功。而才干的核心,就是自动自发,无知有能,所以“剑招”忘记得越干净越好。 但是为什么张无忌能够马上领会剑意? 显然与他之前已经踏踏实实地按照知识—技能—才干的规律,修习了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有关。上乘武功的才干一致,技能相通,只是知识略有不同。正如当你站到了17楼往下看,你就一定会比楼下的人明白,去某个公交站怎么走。当你在某一个领域做到顶尖,你也很容易掌握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外人看起来,就是一通百通了。 真正的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关于才干,还有一个事情要交代: 很多人一旦接触了能力三核,会认为才干最重要,开始沉迷于各种评测与自我发觉,希望获胜。其实不然——才干虽然在职业优胜中非常重要,但是没有了技能和知识,也没戏。比方说我的才干:好奇、幽默感和求真,但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只有结合了生涯和写作的技能,才干才能外化出职业能力——才干才有了被识别的价值。 在我看来,对于大部分职位,知识和技能就已经足够,而对于公司里面一上来就要发挥天赋,jump out of the box的小朋友,我要说,先进去你的盒子!知识技能只需要认真和努力,所以对于大部分工作,认真努力就有80分。以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浅,他们根本没做到80分。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找到天赋少付出些努力超车——你根本没有资格谈天赋。
评分
参与人数1
积分
金币
人气
时间
理由
发表于:2016-06-14 09:55只看该作者
2楼
其实所有的东西都为一个东西做铺垫 就是运气,没这个前面的都不过是浮云。
但是有了运气,没前面的也是空的。
这个适用范围为全部概率事件。
点评
发表于 2016-06-15 02:19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3楼
复盘 复盘 复盘
实盘 实盘 实盘
其他都是浮云
熬。
发表于:2016-06-14 10:11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2016-06-14 12:08只看该作者
6楼
great!!!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7楼
本帖最后由 shunfengcn 于 2016-6-14 20:24 编辑
市场的千变万化
极大地增加了交易的难度
只有不跟着市场走
而是跟着自己的节奏 (类似马拉松比赛控制自己的节奏 而不是冠军的节奏和别人的节奏)
不断总结出一整套自己的打法
每天复习这套打法
不断熟悉强化(定向强化)这套打法
结合实盘实战
循环总结坚持数月
方成正果
(“跟随市场的脚步和节奏”不是盯着市场 不是盯盘 导致被其干扰 迷惑 催眠 甚至引诱)
实际上IMHO
交易中最艰难的
是忍耐(等待)和坚守
忍耐没有机会的无单可做
忍耐浮动亏损
忍耐没有达到止赢位置的回撤
忍耐......
坚守没有机会绝不做单的行为习惯
坚守做单原则(ex:高抛低吸...)
坚守开仓未到止盈位置的仓位
坚守......
这都是人格中最最宝贵的品质
可以通过坚持做一件事情 例如 身体锻炼 冥想等方式强化
不知道坛子里的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提高这些品质
发表于:2016-06-14 12:19只看该作者
8楼
受教。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9楼
自己顶一次
发表于:2016-06-15 02:13只看该作者
10楼
不错的逻辑
汇市如潮人如水,只叹此间几人回。
11楼
永动机 发表于 2016-6-14 17:55
其实所有的东西都为一个东西做铺垫 就是运气,没这个前面的都不过是浮云。 但是有了运气,没前面的也是 ...
发表于:2016-06-15 02:50只看该作者
12楼
yufangyn 发表于 2016-6-15 10:19
做单绝对不能靠运气,能不能入那个门某种意义上说是要靠点运气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16-06-15 09:45只看该作者
13楼
shunfengcn 发表于 2016-6-14 19:48
看帖的都请回个帖吧
谁也没有看到这柄刀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但却全都知道是什么人来了 ...
14楼
席主党刀飞 发表于 2016-6-15 17:45
还是我最关心你
15楼
顶贴赚积分
发表于:2016-06-16 04:06只看该作者
16楼
顶顶顶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19楼
好贴莫沉自己顶
20楼
好贴当然要顶!!!!
韬客社区www.talkfx.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