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交易,活脱脱像守着街角那家巴掌大的杂货铺 —— 家底薄,没敢想过挣快钱,只图个细水长流,安稳糊口。
铺子就这么点大,攥着那点本金,跟攥着几沓皱巴巴的进货钱似的,从来不敢 “押宝”。进货只敢走 “小而杂” 的路子:货架最上层摆两箱方便面,怕夜班工人饿肚子;冰柜里塞半箱矿泉水,应付街坊夏天的渴;柜台角落码几袋面包,早起上学的孩子能顺手拿;再进些肥皂、牙刷这类日用百货,每样就拿小半箱。从不敢像批发商似的囤满仓库,就怕货压在手里,周转不开 —— 毕竟本小,压一箱货就可能影响下批进货的钱,跟交易里 “轻仓分散” 一个理,每类货币对都只敢小仓位试,总仓位攥得紧紧的,绝不给本金留太大风险。
我进货从不看 “短期行情”。不像有些贩子,天天盯着 “今日热销榜” 调货,今天见西瓜好卖就拉一车,明天见拖把走量就囤一堆。我只认 “生意的本分”:街坊们天天要吃要用到的,才是真需求 —— 比如矿泉水进价低了两毛,就多补半箱;面包这周比上周多卖了五袋,下次就再添两袋。对应到交易里,就是不盯 K 线的涨跌起伏,只看货币背后的 “基本面”:哪个经济体的民生需求稳(比如通胀下来了、就业稳了),哪个货币的 “性价比” 高(比如利差合理、货源靠谱),就轻仓进点;要是这货币跟 “面包” 似的,慢慢有盈利了,再酌情加一点,从不敢指望 “一口吃成胖子”。
至于库存(也就是交易里的持仓),我早把心态放平和了。从没想过 “当天进货当天清仓”,货架上的货总有卖得快的、卖得慢的,就像持仓里有浮盈也有浮亏。浮盈了,不着急兑现,就像面包卖得好,也得留几袋给晚来的客人;浮亏了,也不慌着 “亏本甩卖”—— 总不能因为方便面三天没卖完,就按进价八折甩了吧?那不是白忙活了?就像交易里,哪怕某货币跌了 1%,或是横盘了一周没动静,我也不会 “割肉”,只当它是 “压在仓库角落的货”,等一等,总有街坊会用得上。
当然,我也不是死扛到底。要是月底盘点,其他货卖得都不错,整体挣了些钱,就把仓库里积压久的货(比如放了半个月的肥皂)打个九折清掉,回笼点资金;要是某样货的进价高了,后来遇到更便宜的货源(比如货币跌了,基本面没坏),也会补一点,摊薄成本 —— 但从不会一次补太多,想 “靠这一把扳回本钱”,毕竟本小,赌不起。
隔壁那家店就不一样了,老板个个是 “技术派高手”,总想着 “挣大钱、快钱”。今天看西瓜行情好,拉两车来倒差价;明天见拖把走不动了,哪怕亏着钱也果断甩卖(美其名曰 “止损”)。店里的营业额跟坐过山车似的,这个月挣得盆满钵满,下个月可能就亏得底朝天。我总瞅着老板天天神经紧绷,有时候亏急了,眼一红就敢拉五车西瓜赌运气 —— 想靠 “重仓搏一把” 翻本。也难怪,那铺子的老板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亏笔大的,连房租都凑不齐,干脆卷铺盖走了。
其实我也明白,我的小铺子挣不了大钱,但胜在安稳。每天开门,总有街坊来买瓶水、拿袋面包,积少成多,月底总能落些盈余。就像我做交易,不求抓住什么 “单边大行情”,只愿靠着这 “杂货铺式” 的稳当,慢慢攒下收益 —— 毕竟,对我们这种本小的人来说,“长久地活着”,比 “赌一把挣快钱” 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