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观点]高盛——巨大的经济泡沫制造机
高盛——巨大的经济泡沫制造机
Matt Taibbi
这是前不久Matt Taibbi发表在滚石杂志上的一篇强文,在西方媒体引起轩然大波,高盛亦曾派专人回应。从高科技股到高油价,高盛主导了大萧条后的每一次市场操作运动,现在,他们又要开始行动了……
高盛,它无处不在。这个全世界最有权势的投资银行,就像一只盘踞在人类头上的吸血怪兽,时刻准备将它的触角伸向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角落。事实上,现在这场将被载入史册的巨大危机,这段美国经济王国遭受重创的惨痛历史,看上去更像是高盛自编自演的一场好戏。……美国永远处于高盛的掌握中——就算美国被冲进下水道,高盛也会想办法变成排水管(……)。这就是西方民主最大的漏洞:无组织的自由政府永远斗不过有组织的贪婪。
在高盛的阴影下,美国已经变成替这个银行敛财的机器。它操控着全部的经济生活,挥舞着贪婪的触角,把每一次经济危机的损失揽入囊中。高油价、飙升的个人贷款利率、在金融市场折损大半的养老金、大规模失业、被透支的未来税收……你损失了这些金钱,肯定会怀疑它们去了哪里,——毫不夸张地说,高盛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家银行就像一台水泵,源源不断地把金钱从最需要它们的人手中掠夺走,输送到最不需要它们的人手上——也就是那些富人们。
高盛的剧本很简单,首先,他们把自己定位于投机的中心,开始出售某种毫无价值的资产,然后通过政治支持和金钱行贿等手段,与腐败的政府合作,修改交易规则,从中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手中掠夺财富;等数百万人破产之后,他们再把这一过程倒转过来,扮演慈善家的角色,向人们提供援助,人们不得不付利息借回本应属于自己的钱。自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这场游戏已经玩了好几轮。现在他们又玩了一次——比从前更加疯狂和大胆。
如果你想知道这场经济危机是如何形成的,最好先了解一下谁会在危机中受益,为了了解这一点,就要先看看高盛如何进行它的游戏。下面我将介绍五次著名的经济泡沫,尤其是去年的这场奇怪的无法解释的油价起伏。五次都曾造成无数人破产,事后不得不接受救助——当然,在遭受损失的名单中,从来不曾有过高盛的名字。
第一次泡沫:大萧条(略)
第二次泡沫:高科技股(略)
第三次泡沫:疯狂的房市
高盛在地产泡沫灾难中扮演的角色是不难觉察到的。这次基本的玩法又是降低承销标准,只是这里不再是IPO的标准,而是抵押贷款标准。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抵押贷款经销商几十年来都坚持购房业主应该有能力支付约占房价总额10%的首付款,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信用记录,必须是真名实姓,然而到了千禧年之初他们突然把这一切都丢去了爪哇国,开始降低贷款标准,什么杂七杂八的人都可以得到购房抵押贷款。
如果没有高盛这样的投行暗中操弄,这种事情本不会发生的。这些投行创造金融工具将那些购房抵押贷款打包卖给毫无戒心的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这就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有毒债务的巨大市场。在过去,没有银行会贷款给有违约前科的人,银行知道这注定会造成坏账。换句话说你不能贷款给那些不合资质的人,除非你能把这些次级贷款做成债券再转手卖给那些不知道底细的人。
高盛使用两种方法来掩盖他们转卖的这些有毒债务。首先,它们捆绑数百种不同的按揭抵押做成债务抵押债券(CDO)。然后,他们将CDO推销给投资人的理念是:因为某些抵押贷款会有良好还款记录,投资人没有任何理由担心那些有问题的,总体而言,CDO还是很不错的投资工具。因此,垃圾级抵押贷款摇身一边成了变成AAA级投资资产。第二,对冲自己的赌注,高盛等公司获得AIG为CDO提供的保险,也就是信用违约掉期 。这个信用违约掉期基本上是AIG和高盛之间的一场赛马赌博:高盛投注赌有违约前科的人将继续违约,AIG则赌他们不会。
这些交易只有一个问题:它们正是联邦监管机构严防死守的危险的投机活动。CDOs和信用掉期这样的金融衍生品已经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金融灾难:宝洁和Gibson Greetings都损失惨重,加州的Orange县不得不在1994年违约。当年联邦政府问责办公室(GAO)在报告中建议严格管制这种金融工具。在1998年,负责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Brooksley Born也对此表示同意。那年5月,她分发了一封信给商界领袖和克林顿政府,表明银行必须披露更多有关衍生品交易的信息,并维持储备金,以减轻损失。
更多的政府监管绝不是高盛想要的。“银行都气发疯了,他们想要停止政府监管,”前CFTC贸易和市场处处长和现任马里兰大学法学教授Michael Greenberger说到:“格林斯潘,萨默斯,鲁宾和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亚瑟•里维特都想中止政府监管。”
根据Greenberger的回忆,克林顿政府的经济管理四人组“特别是鲁宾”反对的最凶。他们请求Born参加一个会议并考虑他们的情况。她拒绝妥协,并继续推动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力度。然后,在1998年6月,鲁宾公开谴责她的举动,最终建议国会剥夺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监管权力。2000年,在国会最后一天的会议上,美国国会通过现在已经臭名昭著的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在最后1分钟塞进了11000页的预算法案中而几乎未经任何发言辩论。银行现在可以自由地交易违约掉期而逍遥法外了。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信用违约掉期的主要承办商AIG于2000年向纽约州保险部询问是否将信用违约掉期当作保险进行监管。当时,该办公室是由高盛前副总裁Neil Levin负责,他决定不对信用违约掉期进行监管。现在银行自由了,想承销多少房屋抵押债券就承销多少,想购买多少信用违约保险就购买多少,高盛借着人类的贪欲四处传播金融病毒。到房地产市场繁荣达到顶峰的2006年,高盛承销价值765亿美元的抵押证券,其中三分之一是次级抵押贷款,这其中的大部分又卖给了像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一类的机构投资者。这些问题重重的房地产就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堆。
比如那一年发行的4亿9400万美元的GASMP信托2006-S3住房抵押贷款。许多抵押贷款属于第二次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他们的房屋贷款的自有资本仅占0.71%,此外,58%的贷款包括很少或根本没有相关文件——没有借款人姓名,没有家庭地址,只是邮政编码。然而,两个主要的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将93%的抵押贷款债券评为可投资的等级。穆迪预计,只有不到10%的贷款违约。而在现实中,其后18个月内有18%的贷款违约。
高盛并不是孤身犯险。高盛或许是从像Countrywide这样的黑帮一样的企业搞来这些可怕的、完全不负责任的抵押贷款,并把它们卖给公务员和那些可怜的退休者,假装这些不是D级垃圾债券。但即使是在它是这样做的时候,它也在同一市场上卖空,实质上卖空它承销的这些垃圾。更糟的是,高盛公开地吹嘘这种策略。世界银行的首席财政官David Viniar在2007年夸夸其谈道:“按揭行业持续受到质疑,因此我们大量减低做多的仓位......然而,我们对那个市场的风险判断倾向于看空,而且净空头是有利可图的。 ”换言之,这些住房抵押贷款都卖给了市场白痴。真正的钱是在卖空这些抵押贷款。
“这些混蛋是多么的厚颜无耻” ,一位对冲基金经理说道。 “至少其他银行,你可以说他们只是水平不高——他们相信他们卖的东西,但他们栽了。而高盛知道那些不良债券的本质的。 ”我想请问这位经理高盛怎么可能卖给客户这些东西而同时卖空它们,尤其是当高盛比客户更了解这些产品的问题的时候。这岂不构成证券欺诈。
“这就是证券欺诈,”他说,“这是黑心到家的证券欺诈行为”。
最终,很多愤愤不平的的投资者同意这位基金经理的说法。像互联网泡沫时代重演,房市泡沫破裂后高盛官司缠身,大多指控隐瞒它发行的抵押贷款债券的质量的相关信息。纽约州监管机构25日起诉高盛和其他25位承销商,说他们把Countrywide毫无价值的抵押贷款捆绑销售给各级政府,使它们损失了多达1亿美元。马萨诸塞州还代表714名掠夺性抵押贷款的持有人调查高盛类似的错误行为。但高盛再次逍遥法外,为了避免起诉高盛同意支付6000万美元的微薄补偿,相当于银行的CDO部门在房地产热期间一天半的所得。
房地产泡沫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它或多或少直接导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AIG的崩溃,AIG信用掉期的有毒投资组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像高盛等银行为卖空自己的房产投资组合而买的保险。事实上,纳税人给AIG救助中至少有130亿美元最终进了高盛的腰包,这意味着高盛在房地产泡沫中捞了两次钱,首先是它通过卖空承销的产品血洗了CDO的投资者;随后它转身让纳税人为其发行的垃圾债务买单,又血洗了纳税人的腰包。
历史再次重演,在全世界各地发生经济崩溃的时候,高盛给其员工的报酬又一文不少。 2006年,该公司的工资上升至165亿美元,平均每名雇员薪金62.2万美元。高盛的发言人解释说, “我们工作非常努力。
但好戏还在后头。尽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大地震使大多数玩家逃离或锒铛入狱,而高盛加倍下注,并且高盛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造另一个泡沫,世人对高盛与这个泡沫的关系仍然知之甚少。
第四次泡沫:汽油$4/加仑
2008年伊始,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再过去25年里,华尔街制造了一系列的丑闻,能忽悠出去的东西也没剩下啥了。垃圾债券,IPO,次级房贷以及其他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产品现在公众心目中都成了诈骗的陷阱;信用掉期和CDOs也即将加入到这些陷阱的行列。信贷市场正陷入危机当中,小布什总统执政期间所谓房地产永不下跌的神话造成的泡沫经济,在地产神话破产以后也跟着破灭,逼得华尔街不得不去找一个新的混蛋圈套诱人上钩。
该怎么办呢?既然老百姓不愿意把钱投到任何感觉上虚头八脑的领域,那么华尔街这次就把赌局设在了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商品市场领域:粮食,咖啡,可可,小麦,更重要的是能源商品特别是石油。美元贬值,信贷和地产危机,这一切都造成所谓“飞向商品实物”的局面。石油期货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向上攀升,从2007年中的60美元一桶飙升到2008年夏天的峰值147美元一桶。
在那个夏天总统选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对于油价攀升到4.11美元一加仑的合理解释是全球石油供应问题。典型的例证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危机不着调的反应交相呼应,约翰•麦凯恩坚称暂停海外石油钻探“短期内很有帮助”,奥巴马则秉持一贯的自由派雅皮士风格声称联邦投资于混合动力汽车是个好办法。
高盛把一个平静的原油市场搞成了一个大赌场——加油站的汽油价格暴涨。
但说全球石油供应紧张是在撒谎。全球石油供应最终会耗尽,但是短期石油供应量其实在增加。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报告,在石油价格达到峰值的前六个月,世界原油供应量从每天8524万桶上升到8607万桶,而同期世界原油需求量则从每天8682万桶降低到到每天8607万桶。也就是说不仅短期原油供应量上升,而且需求量在下降,这种情况按照经典经济学的理论,本应该带来原油价格的下跌。
那么什么导致了油价的飙升呢?让我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当然高盛有同伙,大宗实物商品市场上还有其他玩家。但是根本原因是,有实力的几个大玩家决定竭尽全力把一度稳定的大宗实物商品市场搞成一个投机的赌场。高盛通过说服养老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资人投资于原油期货,也就是在固定的某一天可以以固定的价格购买原油。这种做法一举将严格按照供需情况定价的原油从实实在在的商品变成了一个像股票一样可以投机的东西。投机到实物商品市场的热钱从130亿美元增长到3170亿美元,增长了2300%。到2008年,平均一桶原油在最终储运和消费掉以前要倒手27次。
像很多案例一样,曾经有大萧条时期通过的专门立法来防止这类事情。商品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农民设计的:在预期未来玉米价格要跌的时候,农民可以签订合约在将来某个时间按照固定的价格把玉米卖出去,这就使农民不会担心储藏粮食的成本。当没人买玉米的时候,农民可以把玉米卖给称为传统投机商的中间人,他们会囤积粮食并在随后有需求的时候卖出去。用这种办法,即使是市场上暂时没有对粮食的需求,农民也能把粮卖出去。
然而在1936年,国会认为市场上的投机者绝不应该比真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多,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么粮价会受到供需平衡以外的因素影响,其结果就是粮食价格被操纵。于是国会通过新法律授权给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约束商品交易的投机行为,这个委员会随后还力图监管信用掉期但是失败了。在CFTC的监督之下,商品市场和谐宁静的运行了50年。
这一切在不为世人所知的情况下于1991年发生了变化。高盛旗下的一家商品交易子公司J. ARON写信给CFTC,表达了不同寻常的意见。在信中高盛表示不仅是囤积了大量粮食的农民需要对冲粮食期货价格下跌的危险,华尔街那些在原油期货价格上下了重注的交易商也需要对冲风险,因为他们也可能会损失很多。
简直就是放屁。要记住,1936年的法律制定时特别注重区分那些买卖实物的人与那些只做债券交易的人。令人惊诧的是,CFTC居然就买了高盛的帐。CFTC授予了高盛一张免死金牌,称为“善意对冲”豁免权,有了它高盛就能把自己打扮成交易实物商品的风险对冲者,实质上逃避了加于投机人身上的一切限制,紧接着在第二年,CFTC又悄悄地给14家其他公司授予这种豁免权。
现在高盛和其他银行可以自由地将更多的投资人引导向商品市场,使投机者可以下越来越大的赌注。高盛1991年写给CFTC的信或多或少地直接导致了2008年的石油泡沫,当时原油市场上投机者的数量在美元贬值和房价暴跌的刺激下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油实物的真实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截止2008年,根据国会的一项保守估计,市场上超过3/4的交易是投机行为。到2008年夏天,尽管原油供应上升而需求下降,我们每次去加油站的时候都要付4块钱一加仑的高价。
更好玩的是,给高盛和其他公司的交易豁免权多少是在秘密的情况下出台的。“我是交易和市场处的主管,布鲁克斯里• 伯恩曾是CFTC的主席,” 格森伯格说道,“俺俩都不知道高盛那封信是咋回事。”实际上这封信因为偶然的原因才曝光。去年一名众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一次国会吹风会上,偶尔听到CFTC的官员随便提了一下那些豁免权的事。
“我被邀请去参加能源和商业委员会的吹风会,”这位仁兄回忆道。“在会开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听到他们说,‘是的,我们给了他们这些豁免权好些年了。’我一听赶紧举手发问,‘是吗?你发了一个豁免权?我能看看吗?’这时候他们乱作一团,于是我们你来我往较量了几个回合,最后他们说,‘我们得和高盛一起澄清这件事。’我一听,‘你啥意思?你要和高盛一起澄清这件事?’”
CFTC引用了一条规则,即禁止披露一家公司在市场上现有仓位的任何信息,来搪塞众院的要求。但是这位众院工作人员要求看的那封信可是在那条规则出台前17年前就有了,那根本不关高盛现有市场地位什么事嘛。而且根据1936年商品法第7条赋予国会可以向CFTC获得一切信息的权力。然而,CFTC一直等到高盛同意才把这封信交给国会,这简直就是高盛控制政府的又一经典例证。
在半公开的政府豁免权武装下,高盛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品赌场的首席设计师。高盛商品指数跟踪24种主要商品价格,其中原油价格的权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各种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投资人进行大规模长期赌博的主要场所。除了两件事以外,这看起来很完美。第一件,指数投机者都是些只做多的赌徒,很少做空,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赌价格上升。这种行为放在股市就很好,但是在商品市场就太可怕了,因为这将助长商品价格一路攀升。“如果指数投机者们既做多也做空,你会看到他们既会把商品价格炒高也会做底,”一位试图揭露投行操纵原油价格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马斯特说道。“但是他们只把商品价格推向一个方向:上升。”
让事情变得更复杂的是,高盛自己就是努力炒高油价的旗手。在2008年初,被誉为“油价预言家”的高盛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在纽约时报撰文预测石油价格将“急速飙升”到200美元一桶。同时,高盛通过其旗下的商品交易子公司J.Aron大量投资石油行业,它还拥有堪萨斯州一家主要炼油厂的股份,那里贮藏着高盛囤积和售出的原油。尽管石油供应与需求大体同步,穆尔蒂不停的警告世界原油供应可能会出问题,还把他拥有两部混合动力轿车这个事实也拿出来说事。不知何故,高盛把高油价归咎于贪心的美国消费者。早在2005年高盛分析师就坚称他们不知道油价何时回落,除非他们看到“美国消费者不再偏好高耗油量的SUV而代之以低排放车。”
但是价格上涨的不是真实石油消费,而是纸面石油交易。实际上截至2008年夏天投机商们已经囤积了11亿桶原油,这就意味着投机者们搞的纸面石油期货量已经远远高于储藏在各国储油库和战略石油储备中的真实石油量。当华尔街通过宣扬石油将无限上升的神话而实现当下的盈利时,这就重复了互联网和房地产泡沫。
在2008的夏天,石油商品的西瓜以相同的痛苦方式砸在人行道上,原油期货价格从147美元一桶暴跌到33美元,造成了巨量的财富损失。老百姓再次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投在石油期货市场里的养老基金被洗劫一空,当泡沫破裂时加州公务员养老系统有11亿美元陷在了里面。损失不仅来自于石油,因石油泡沫导致的全球粮食灾难估计使1亿人民陷入饥饿,在第三世界把不少人逼上梁山抢米为生。
如今油价再次攀升,五月就上涨了20%,一年以来油价上升幅度累计翻了一番。和上次一样,问题并不出在供需上。众院能源委员会成员、密歇根州民主党众议员巴特•司徒派克说到:“目前的石油供应量时20年来最充足的,需求是10年来最少的,然而油价还在上升。”
当问及在供需问题与高油价毫无相关性的情况下,为什么政客们还喋喋不休地讨论钻探和混合动力车,司徒派克摇摇头无奈地说:“我认为他们就是不懂内里玄机。你不能在30秒之内把问题跟他们说清楚,丫就不理你。”
(《环球视野》网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