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TICKMILL 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ThinkMarkets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荔枝返现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icmarkets285X70
  • 1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前往
共 295 条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股票投资杂想
楼主发表于:2007-08-14 14:14只看该作者
281楼 电梯直达
电梯直达
中海集运拟发最多23.37亿A股
发布时间: 2007-08-13 09:17
中海集运(2866.HK)日前公布发行A股详情,公司拟发行在红股发行后经扩大股本的20%股份,即约23.37亿股A股。参考上周五公司H股收盘价,集资金额约达169亿港元。   中海集运本次发行A股的数量相当于经扩大股本的20%。按现有股本60.3亿股计算,发行规模约15.07亿股;不过由于该公司上周宣布拟向股东按每10股派发5.5股红股, 将使股本增加, 因此最终发行的A股数量最多为23.37亿股。   中海集运董事长李绍德则表示,公司已确定此次集资的收购范围,包括母公司中国海运在中国内地拥有的8个港口共30个泊位、1个位于美国的码头及5个位于内地的集装箱制造厂等,公司会根据资金安排逐步实施资产注入。   高盛在消息公布后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虽然市场早已料到中海集运会在内地上市, 但公司正式公布该计划仍会被视为正面消息,因为A股集资可能是公司获得注资的前奏。(李宇/中证网) [ 本帖最后由 wsy 于 2007-8-14 22:16 编辑 ]
个性签名

顺势轻仓,长久生存!!

广告
TK30+TK31帖子一樓廣告
TK30+TK31帖子一樓廣告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08-20 10:32只看该作者
282楼
www.talkforex.com 2007-08-20 13:42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我国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居民个人可在试点地区通过相关渠道,以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对外证券投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境内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境内个人多样化投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充裕的外汇资金也为境内个人开展对外证券投资提供了条件。   此次国家外汇管理局首选在天津滨海新区试点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居民个人可使用自有外汇资金及人民币购汇直接从事境外证券投资,投资规模不受《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年度不超过5万美元的购汇总额限制。二是投资通过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和香港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办理,投资者应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开立个人境外证券投资外汇账户,并委托其在香港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开立对应的证券代理账户。三是试点初期,投资者可投资香港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交易的证券品种。四是人民币购汇投资的本金和收益可以保留外汇,也可以在开户行结汇。自有外汇投资的本金及收益如需结汇的,应按照《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办理。五是实行投资者风险自担原则,业务办理机构应如实向投资者提示投资风险,同时严格内部风险控制,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将有助于促进个人境外投资有序进行,积累相关风险防范和监管的经验。放宽个人对外投资的汇兑限制,是促进境内个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收益的有益尝试,也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宽外汇资金流出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重要举措。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08-20 10:33只看该作者
283楼
发布时间: 2007-07-02 09:48 在内部结构未理顺前,金融资本市场过度开放,相当于将定价权拱手交给外资,中国大型国企海外上市的价格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国内受束缚的企业与外资对抗,目前看来尚无胜算;而在人民币升值与国内投资回报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国内储蓄引向世界市场,相当于让国民将经济发展所获收益拱手送人。   我国金融资本行业在内外压力下加速对外开放,从去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为兑现WTO承诺,2006年底向外资银行开放金融业;QDII大规模出海;外汇浮动区间扩大;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以及成立外汇投资公司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等。笔者在香港看到此间媒体对金融开放反应极为正面,欧美等国同样如此。   但站在一个内地普通民众的角度,这些源源不断的开放政策并非好事。   要平衡中国贸易顺差,最好的办法不是将国内资金源源送到国外,而是抓住难得的企业效率提升期,增加国内的投资,同时将居高不下的政府存款以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形式反哺民众,使我国那些处于成长期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养料,这是增加员工工资的经济基础;同时,辅之以相对完善的公共产品,国内的消费才能真正启动。   到现在为止,还很少看到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相对成功的例子,基本上,境内企业的海外投资大多是利用海外的法律市场环境,以规避国内的资本管制以及高达40%以上的税费负担,可以说是境内赚钱资本外流,以求取稳定的市场环境,对外过度开放对稳定环境不利,对国内利益有损。   中国外汇投资公司的第一单生意投向黑石集团,但目前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在美国国内面临税收提高、利润下降的困境,同时从黑石向中国拓展投资不难看出其利润增长点的玄机。媒体报道,黑石可能以5亿美元收购中国蓝星总公司30%的股份,进行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单投资。中国蓝星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商,旗下拥有星新材料、蓝星清洗、沈阳化工等多家上市公司。   其次,优质公司资源继续外流,虽然红筹股回归计划启动,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公司之一复星集团正紧锣密鼓筹备在香港整体上市,保荐人之一的瑞银发表研究报告认为,复星今年营业额将大升36%,达329亿元,盈利则将涨81%,至19.8亿元;明年盈利预计将再涨51%,至近30亿元。   在香港上市固然可收与国际对接之利,但其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将内地优质企业的定价权交给了国际投资机构。垄断国企境外上市是为了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一目的是否达到尚且存疑,境内的优质民企现在又要紧随其后游出A股市场了。   国际投资大鳄趁机吸盘,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将斥资约3亿美元,从国际配售途径认购复星三分之一发售股份,这是他继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交通建设等公司后,又一家大手笔入股的内地公司。同时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华人置业主席刘銮雄等一众知名人士也积极认购,国企海外上市一幕重演。   对于国际资本过度开放,将导致以下结果:国外投资增加将补偿国内强压下的投资额,中国贸易顺差会换种面目继续存在;中国境内企业在与外资企业双边互换市场的谈判过程中无筹码在手,先失一手;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变并未实现,垄断企业由于国外投资者对于利润与红利的要求,反而固化了垄断;最重要的是,境内国民福利受到严重损害,失去境内优质企业、最能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的企业的定价权,失去分享优质企业发展红利的机会。   在商言商,开放不仅是意识形态,更是市场博弈,在谈判筹码不多时,最好不要轻易授权于人。(叶檀/每日经济新闻)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08-20 10:38只看该作者
284楼
www.talkforex.com 2007-08-20 17:34 水皮 华夏时报 美国私募基金公司黑石在美上市已经有个把月了,在这个把月中,股票尽管有震荡,但是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往下,往下,再往下。 黑石的股价究竟多少才合理,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了,大家知道的只是作为战略投资者,中国的外汇投资公司已经被套牢了20%。折算成美元,账面的浮亏是6亿美元,而此时此刻,中国的外汇投资公司还没有正式挂牌。   老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非吃不可的话,只有让嗓子付出挨烫的代价。   中国的外汇储备多,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快,全世界的人民也都知道。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又有这么多的人都知道,就算你自己不想花,也架不住别人瞎惦记,更不用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就叫学费。   黑石还没有上市的时候,滕泰就和水皮专门讨论过中国入股黑石的条件。折扣有限还没有投票权,我们图的是什么?私募股权不透明,资产价格在高位,我们会不会替人站岗?决策如此匆忙,难免挂一漏万,我们着的又是哪门子的慌?黑石IPO一共才募集41亿美元,出售的股份一共才1.533亿股,而来自中国的资金就达30亿美元,占的股份就达1.013亿股。事实明摆着,不是黑石不给中国机会,而是中国捧黑石的场!   滕泰是银河证券的研究中心主任,一个正直的海归,一个正派的学者,一个拥有正义感的业内人士,滕泰的担心和困惑不到一个月就全部应验了,水皮说不出是高兴还是沮丧,是得意还是痛惜,是麻木还是愤怒。   如果学费是非交不可的话,非要交得这么贵吗?   为什么我们入股黑石和美洲银行入股建行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水皮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水皮认为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跟中国人做的是生意,中国人跟美国人做的也是生意,生意上的事就是一个利益交换的事,可以打政治牌,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政治天然是生意,但是生意未必就是政治。也正因此,水皮从来不愿意把当年的银行股权“贱卖”当做是阴谋,更不愿意替人贴上“卖国”的标签。事实上,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要股份制改革,要在海外上市,必须要引进海外投资者,必须要让渡部分权益,必须要给出一个优惠的价钱,这些大家都明白,问题在于如何估值,如何定价。我们没有经验,吃亏上当在所难免,但是亏也要吃在明处,账要算得清楚。贱卖不贱卖,市场说了算,1.09元的参股价半年不到就翻三倍,是个会数数的就知道什么叫暴利,但是居然就会有所谓的专家学者搬弄“改革”的是非来混淆视听,令人匪夷所思。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搞不清楚我们的银行股权为什么会“贱卖”,就弄不清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在黑石的投资上追高。   美洲银行为什么会入股中国的银行,是因为便宜吗?不是的,相反,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空间以及中国银行( 5.76,-0.19,-3.19%)股价的巨大空间,否则,你请他,他也不会来;黑石为什么会在IPO前让中国入股,是黑石要让利于人吗?不是的,相反,黑石的创始人清楚自己的价格已经高估,即便有折扣,依然是高估。高估到什么地步呢?高估到自己IPO时就要变现走人。   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的结果是一样的,被人卖了还要替人数钱。   水皮和许多朋友一样关注美国次级房贷债券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资本市场震荡,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水皮更多的是感到欣慰。   为什么?   因为美国次级债的危机来的正是时候,不仅能刺破房贷的债券泡沫,同样会刺破包括黑石在内的金融类公司的资产泡沫。对于急于走出国门的中国资金而言无疑提供了逢低入市的难得机会。比如像贝尔斯登这样的投行,如果没有旗下对冲基金的蒸发,中信入股的价码不知道会要多高,而今天身陷危机,中信的钱就可能成为救命钱,此一时彼一时,时间不过一个月,主动与被动换了个位置。   外汇投资公司的规模在2000亿美元之上,如果一定要付出学费的话,那么黑石30亿美元的投资可以算第一笔,但愿这笔学费能让管理层警醒,外汇投资能够保值增值。   吃亏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吃亏。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08-20 10:46只看该作者
285楼
原帖由 wsy 于 2007-8-20 18:32 发表 http://www.talkforex.com/images/common/back.gif www.talkforex.com 2007-08-20 13:42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我国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居民个人可在试点地区通过相关渠道,以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对外证券投 ...
难怪近期B股大跌,尤其是深圳B股! 随着下半年大、小非解禁的增多
香港红筹股回归
QDII的发行
境外直接投资对居民的有限开放
美国次级债风波的波及
。。。。。。。 A股想要独善其身恐怕很难... [ 本帖最后由 wsy 于 2007-8-20 18:56 编辑 ]
ttu3344
注册时间2006-10-10
发表于:2007-08-20 11:55只看该作者
286楼
楼主这么老的帖也被顶出来了,支持一下,一会儿复习
hwky
注册时间2005-04-21
发表于:2007-08-20 15:08只看该作者
287楼
:) :victory: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10-01 14:42只看该作者
288楼
对比日本 防泡沫最后防线是银行不能进入股市
www.talkforex.com
2007-10-01 11:55 清议 理财周报
一位券商研究员不久前在我面前绘声绘色地谈论日本楼市泡沫破灭对股市的影响。我笑笑说:“我怎么从没听说过。”
日本楼市泡沫是1991年开始破灭的,而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发生在1989年12月底。说日本楼市泡沫破灭引发股市泡沫破灭毫无依据。即使反过来认为,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导致楼市泡沫破灭,同样不成立。真正导致日本楼价持续下跌的,是当时推出并从1992年开始执行的土地从价税,即政府针对大量囤积土地的法人年复一年地课以重税,使得地价泡沫破灭延伸到楼价泡沫破灭。 时下拿日本股市泡沫说事的人不在少数。笼统地拿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前的某些特征谈论中国股市,在不清楚日本股市泡沫破灭根源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对中国股市起到借鉴作用,反而十分有害。 相互持股并不可怕 有人以A股上市公司日渐增多的相互持股现象推论中国股市泡沫。的确,法人持股曾是日本股市独特而普遍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要因是日本股市1965年出现的证券恐慌,背景则是日本1964年加入经合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日本财团法人充分意识到外国资本对本国企业权益性资产的渴望。说白了,就是防止外国资本逢低吸纳本国优质资产。这看上去与中国国航董事长李家祥不久前的说法差不多,当然也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说法人相互持股可以稳定股市,那么由于中国股市的法人持股其实就是所谓的“大非”,因此即使眼下不出现上市公司相互持股热,也不会威胁到股市稳定。我倒希望中国去借鉴日本的法人相互持股,因为那样预期中的“大非”减持压力就不会令股市过度波动。 在中国,法人的长期相互持股几乎还不是一个问题,倒是随发行方式改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人短期持股现象。许多人担心由此增加的一次性投资收益令上市公司业绩不够真实以及不够稳定。我的看法是,如此担心大可不必。虽然是一次性收益,但在它足够大并且进一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就不是一次性的。当然,随着IPO以及非公开再融资活动日渐活跃,所谓一次性投资收益现象将越来越多,以至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也不是一次性的。 高散户比例不是见顶信号 曾有外资机构研究员称高散户比例是股市见顶信号。然而,来自日本股市的数据根本不支持这一说法。当日本股市1949年重建时,受较早前颁布的《禁止垄断法》以及解散财阀措施影响,散户持股比例高达69.1%。此后,随日本股市节节攀升,散户持股比例不是进一步提升,而是持续下降。到1989年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前,散户持股比例降至22.6%。 筹码分散的过程往往是股价下跌过程;反过来,筹码集中的过程则往往是股价上涨过程。我也相信中国股市的散户比例将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即使不是企业法人,也会是机构投资者。牛市中出现的股价下跌是机构吸筹的大好时机,但真正到了熊市大跌时,机构离场速度比起散户要快得多。于是,在当前中国股市尚无熊市迹象的情况下,散布高散户比例为见顶信号的言论,其动机值得怀疑。 鉴于过去、现在及未来国内居民存款利率都难赶上CPI,储蓄决不是好的家庭理财选择,因此目前的高散户比例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惟一改变现状的路径,是散户开始转向持有证券投资基金,但这尚未形成主流。 直接融资比例远不及日本 从某种意义上讲,那种危害性极大的股市泡沫总是发生在规模巨大的市场当中。其中,衡量股市规模的标准主要还不是所谓总市值对GDP的比率,而是直接融资比例。 虽然A股总市值已开始超过GDP,但无论怎样计算,目前中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依然处在极低水平,而间接融资比例过高或对银行借款的依赖还非常普遍。 那日本当年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日本银行的一项研究,日本主要企业来自银行借款的融资占全部资金筹措的比例在1970-1974年平均为23.3%,来自证券市场的股票及公司债所占比例平均为9%。到了1985-1988年,该等比例前者大幅下降到3.2%,后者大幅提升到28.7%。作为背景数据,这两个时期日本主要企业内部或由折旧与利润留成形成的筹资比例分别为35.7%和59.5%。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直接融资比例越高。考虑到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恰恰处在快速增强阶段,而且非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居然比上市公司更加出色,没理由相信中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不会快速提升。既然如此,在中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远远落伍于当年日本企业的情况下,凭什么硬要说中国股市面对泡沫破灭的极度风险呢? 反过来讲,由于目前中国企业依然主要选择间接融资方式,即使股市出现过度波动,在缺乏相应的传导机制情况下,也不会对银行体系构成冲击,当然还不会对宏观经济构成重大损害。 关键是银行持股问题 说来说去,很多关于中国股市将步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尘的说法都忽视了一点,这就是日本银行曾对股市的高持股比例,而中国的银行至今不得对企业进行投资,更不得持有上市股票。 依据东京证交所提供的历史数据,除信托投资及证券公司以外的日本金融机构对日本股市的持股比例,1949年仅为9.9%,而泡沫破灭前的1989年为42.5%,一度曾超过45%。
这其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没有不断提升的银行比例持股,日本股市就不会由1965年的1000点上涨到1989年12月的38915点;如果不是银行的高持股比例,日本股市也不会在随后短短4个月内暴跌到14000点以下,而且一蹶不振长达15年的时间。 大家想想看,股票市场最忌讳的是负债投资。由于银行可以动用的资产全部来自负债,甚至超过负债,股市一旦出现过度波动,最先无法承受风险的无疑就是银行。 我相信,只要中国继续严格限制银行对外投资,即使出现其他类似于日本股市的情况,日本股市泡沫也不会在中国重演。需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为缓解流动性过剩而贸然允许国内银行进入股市,哪怕是通过参股基金公司的途径。这应当是防止中国步日本股市泡沫后尘的最后一道防线.
个性签名

顺势轻仓,长久生存!!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10-01 14:46只看该作者
289楼
全球化投资时代到来 中国投资者进入新时代!
www.talkforex.com
2007-10-01 12:14 经济观察报
银行系QDII产品的股票投资范围近期有望从香港市场扩展到纽约、伦敦等成熟资本市场,投资品种首选业绩优秀、评级稳定的蓝筹股,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日前做出上述表示。 “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9月23日在深圳召开的投资基金论坛上,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潘江如此表示。 他还断言:“金融服务领域,最有希望率先进入国际舞台的应该是资产管理公司。” 而在民间,9月24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组织的小型港股投资讲座中,已经有来自内陆的VIP投资者主动和来自香港的投资专家探讨起远在南美的哥伦比亚股市。 外面的世界 吉姆·罗杰斯在9月21日的北京理财博览会上反复强调:“去买H股,现在就去。” 潘江也表示了对港股的看好:“我们A股市场有很多公司业务做得非常好,但和香港的股价有很大的差异。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对任何投资人而言,这都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机会。” 香港毫无疑问会成为中国内地A股市场所面临的泡沫风暴的避风港。而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副总裁白韧认为香港股市受到美国股市影响很大。 潘江对美国股市表现出了乐观:“如果你去投资一个成功的美国成长性公司,它的成长性绝不会亚于中国成长性公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机会远远高过中国的成长性公司。” “我们做过很多统计,在成熟市场以美国为例,美国市场波动率只有中国资本市场的1/2-1/3,所以成熟市场的风险相对来说是小于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市场的。”他说。 全世界很多其他地方同样存在高回报成功的故事,比如潘江所在公司的外方公司富兰克林,80年代还只管理80亿的资产,现在资产已经接近7000亿,股票增长了625倍,是美国过去25年回报率增长最高的公司。 联动效应 9月28日——国庆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中海油服5亿A股上市,首发A股冻结资金仅次于同样也是H股回归的建设银行和神华能源。三只大型国企股回归A股环环相扣,红色国庆在意料之中。 更多的上市公司将具备A+H的特征。资深市场人士康然认为“A股和H股的联动效应将会更加显著地体现出来,无论是上市公司在两地股价的差距还是在整个市场格局的变化。” 中海油服9月27日港股就收于16.84港元,上涨1.81%。 白韧的研究表明“最近两年,道琼斯指数和恒生指数相关性在70%”。 A股通过H股间接收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各个市场间产生了更多的联动效应。最近中国石化(18.94,0.56,3.05%)暴涨,便受到了国际期货市场的影响。美联储18日意外降息50个基点,亚洲股市在19日开盘后应声大涨。 全球市场联动背景下,管理层频频出台政策。 5月份,银行系QDII被允许投资境外股市(仅限于港股);8月份,“港股直通车”试行方案出台;最近的消息是,凡获得QDII资格的投资机构均可投资欧美市场。管理层正逐步放开投资渠道和地域。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人士透露,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9月12日募集资金500亿左右,目前,该基金公司已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追加额度。 潘江认为,随着QDII的实行,资产管理公司将代表中国的金融服务业率先成为中国投资者投资全球的载体。在这一点上资产管理公司比投资银行更具有优势,因为投资银行需要很深的当地人脉关系和销售网络,这是中国目前投资银行做不到的。 风险与隐忧 银监会负责人提示说:“QDII产品投资渠道逐渐向境外非固定收益类产品延伸,将使QDII产品收益率大为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投资风险,这就需要一定的风险控制,也需要投资者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把握。” 在股神巴菲特为首的国际投资者看来,H股的价值已经被高估。自从7月份首度出让中石油后,巴菲特旗下公司再度大幅抛售,将H股持股量由10.2%降至9.7%。美国铝业也以低于市价15%的价格,卖清所持有的中国铝业7%的股权,套现20亿美元。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投资顾问李世彤认为香港股市的风险的确比内地大,香港可以缩股,特别容易退市;H股上市公司的增发、配股不受限制;拥有3000多种衍生工具,大部分是风险偏大的权证。 潘江认为,进行海外投资短期而言就是面临汇率风险。过去一年人民币升值了很多,未来还将继续升值。所以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个性签名

顺势轻仓,长久生存!!

广告
论坛谏言--外汇交易不应是你投资的全部,交易外汇也不应是你生活的全部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10-01 14:48只看该作者
290楼
银监会刘明康: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www.talkforex.com
2007-10-01 05:41 牛娟娟 金融时报 【字体:


】 【收藏
】 【复制网址
】 【打印
近日,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明康在主持银监会党委中心组专题理论学习时强调,银监会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联系实际,落实责任,以优异的监管工作成效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刘明康指出,银行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打破阻碍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充分发挥法律和市场的作用,加快健全和做强统一开放的国内大市场,把外需和内需有机结合。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信息沟通和共享,督促银行业做好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工作。   刘明康强调,要把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经济金融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有志“走出去”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更好地掌握利用法律、市场等手段,建设好风险识别与防范体系,有效规避国际市场上的各种争端和风险,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坚持我们自己的原则和出发点,那就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经济金融安全始终是我们最重要的职责所在。银监会系统要坚定地树立国家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管,维护金融安全,保障银行业健康稳健运行。   刘明康强调,提高我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务之急。银行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承诺后,外资法人银行已开始与中资银行进行全面公平的竞争。如何提高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赢得更多优质客户,得到客户的支持,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金融创新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有效对冲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银监会要进一步加强现场检查有效性和并表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有序地加以推进。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对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全面做好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银监会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善监管体制,调整和完善创新监管的政策和措施,和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做好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工作,促进银行业整体竞争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10-01 14:52只看该作者
291楼
原帖由 wsy 于 2007-10-1 22:46 发表 http://www.talkforex.com/images/common/back.gif 全球化投资时代到来 中国投资者进入新时代! www.talkforex.com 2007-10-01 12:14 经济观察报 银行系QDII产品的股票投资范围近期有望从香港市场扩展到纽约、伦敦等成熟资本市场,投资品种首选业绩优秀、 ...
内地不是有H股,搞不懂为什么要去香港投资!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10-01 15:22只看该作者
292楼
水皮杂谈:5500点限速是谁的杰作
www.talkforex.com
2007-09-29 06:22 水皮 华夏时报 【字体:


】 【收藏
】 【复制网址
】 【打印
  《华夏理财》的版面做了一期“5500点限速”的专题,结果在新闻排行榜中名列前茅。在过去的一周中,股指依然在5500点的区间运行,只有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才算跃上5500点,说明《华夏理财》上一期的策划不仅是及时的,同时更是有生命力的。
5500点是个什么点位,指数又为什么要在这个区间限速,限速又是谁在主导?   5500点是个介于5000点和6000点之间的点位。2007年7月9日出版的《华夏时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就是“2007被压抑的牛市猜想:5000点或者6000点”,水皮当时之所以不敢把话说死了,就是想留有余地。事实证明,5000点和6000点的中位数的确是有其市场价值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5500点是个整数位,根据四舍五入的原理,过了5500点就向6000点靠拢了,而不过5500点还可以解释为指数在围绕5000点震荡。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心理暗示的游戏,但是越来越成熟的投资者知道,这种心理暗示对于管理层来讲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导致管理层的冲动,从而再次产生“5·30”那样的后果。   谁又会愿意看到又一个“5·30”呢?投资者不愿意,难道管理层就愿意?   所以我们看到了基金设立的停止,我们看到了QDII和港股直通车的推进,我们看到了一个月近1500亿的新股发行,大盘H股建设银行、中石油和神华股份的集中海归。一方面开源,一方面节流,管理层通过调节供需矛盾从而为股市降温的目的昭然若揭。   1500亿算不算一个大数?1500亿在水皮看来是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数字。几乎相当于沪深股市一天的交易量,相当于股市一个月平均20个交易日的二十分之一,相当于全年平均240个交易日的二百四十分之一,而目前集中在A股市场打新股的资金又有多少呢?整整2.6万亿人民币,差不多相当于A股市值的九分之一。说1500亿这个数不大是针对一次性而言,如果这个一次性变成了常规值,9月一个月新股1500亿变成了每个月1500亿,那这个数字就是一个令人恐怖、令市场崩溃的数字。   上证指数跃上5000点之时,水皮写过一个“5000点是谁的青藏高原”的杂谈,北京电视台的李峙冰在“城市”栏目中把这篇杂谈拍成了一个连播了4天的专题,在很多人心中引起了共鸣。青藏高原是美丽的,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也是美丽的,喜马拉雅更是美丽的,但是高原毕竟是高原,刚上高原是有反应的,过度兴奋也是一种高原缺氧的征兆。为此,我们需要时间去适应,需要多看少动去适应。指数能在5000点附近震荡的时间越长,换手越充分,突破5500点后的空间就越大,上涨的时间就会越长。   其实,5500点限速局面的形成,与其说是管理层调控造成的,不如说是投资者的自我约束或者说是市场自身的内在调整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自己冲动的后果是要自己付的,而管理层冲动的后果又由谁来付呢?答案是也要投资者来付。所以,不想承担大家都不愿意承担的后果,就要在思想上、行动上、组织上和管理层保持高度的一致,否则,连“买者自负”这样的责任也担当不起。   那么,管理层又愿不愿意看到股市上涨呢?当然愿意,不但愿意,而且还愿意涨得持久,涨得平稳,涨得和谐,涨得和国民经济发展相呼应,形成良性循环;管理层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暴涨,因为有暴涨就会有暴跌,就会有亏损,就会有风险,就会有人哭天抹泪、寻死觅活;管理层更不愿意看到的是一年365天股市天天都在涨,偏偏就在重要的历史时刻连跌5天,给全国人民添堵!   5500点的限速是伴随着板块调整进行的,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风险释放的过程。有人为过节持股持币发愁,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因为节后指数涨,未必你持的股就涨,而节后指数跌,你看好的股票未必跌。 我喜欢水皮的观点和文章,虽然这一篇含金量不是太大,但是也远胜过许多券商的水份数据分析。:lol
个性签名

顺势轻仓,长久生存!!

广告
论坛谏言--外汇交易不应是你投资的全部,交易外汇也不应是你生活的全部
汇聚一堂
注册时间2005-12-17
发表于:2007-10-10 04:12只看该作者
293楼
能这样耐心炒股就好了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10-12 01:21只看该作者
294楼
吴向宏:进股市未必是对抗物价高涨的好办法
www.talkforex.com
2007-10-11 14:12 吴向宏
这篇文章要谈的是国内流行的另一个说辞,即:通货膨胀,或者换一种更玄乎的说法叫“流动性过剩”,是支持股市(或房市)长牛的一个基本动力。现金在通货膨胀时代将不断贬值,只有拿来投资股市(或房市)等,才是保险的方案。应该说,这套说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作为投资信条,它也应该有一定前提限制。现在很多观点只提股市或房市对抗通货膨胀的功能,不提其在特定条件下不但不能保值,反而存在巨大风险,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很容易误导投资者。 事实上,在投资界,股市对抗通货膨胀的功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
从长远趋势看,一个健康经济体的股市是必然跑赢通胀的,而且赢利幅度很大,但那是以30-50年为期均摊而言。在特定时期,股市常常跑输通胀。对美国市场的历史统计表明,在长期稳定地存在小幅度(3%左右)通胀的时期,股市表现最好,跑赢通胀最多。过去20年美国就处于这样一个稳定低通胀时期。另一方面,恰恰在很多人需要通过股市来保值的高通胀时代,股市表现很差,投资股市甚至比定期存款的效果还差。例如,1970年代,美国用消费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胀率高达每年7.4%。而这十年间道·琼斯指数的表现如何呢?1970年底收于839点,1979年底依然收于839点,9年间纹丝未动!真是大大不如定期存款了。 有人也许说,美国1970年代是经济停滞下的通胀,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有通胀,也是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通胀,二者不具备可比性。那好,让我们看印度――另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例子吧。有人统计,在1991-2000年,印度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左右,同时通胀率也一直在5%以上。而这9年中,有6年股市都是下跌的。通胀率较高的年份,股市下跌也格外严重。就这个例子而言,股市非但不能对抗通胀,反而加倍带来损失。 高通货膨胀时期股市表现不佳甚至下跌,这个现象其实不难理解。
股市本质上是对企业利润前景的折现。高通胀扰乱经济秩序,从而很容易在整体上伤及企业利润。部分企业的名义利润或许因通胀而上升,但扣除通胀后的实际利润往往下降。更多企业还会因通胀而陷入现金流管理上的困境。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外向型经济体,由于通胀时期汇率一般不能及时调整,也就是说,本国货币并不能迅速贬值,通胀就会明显提高本国企业的出口成本,使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假若高通胀和人民币升值并存,这个后果就更严重。总之,高通胀一旦开始阻碍经济发展,除了个别行业如矿产、房地产等有可能逆势得益外,股市很可能不会随通胀而上浮,反而掉头下挫。 我并不是在说,遇到通胀时就该把股票卖掉。股市涨跌受制于诸多非常复杂的因素,历史不是总能预示未来。何况从30-50年的长期效果看,股市还是最好的投资方案。不过,至少可以说,面临高通胀风险时,除个别行业股票外,不是大量买入的时机。如果理财机构用“高通胀”作为理由来劝诱投资人大举进入股市,则有不负责任的嫌疑。 有人可能要问:如果高通胀时期投资股市并不保险,那该怎么办呢?难道眼看着现金贬值?对这个问题,我既然不是理财顾问,只能泛泛地说,从一般投资的原则出发,投资于任何资产均有对抗通胀的潜力。这里的资产,不仅仅包括矿产、贵金属、房地产等实物资产,也包括私人股权、股票、债券、艺术品以及外汇等非实物资产。
但具体时期,其投资利弊的掌握,却相当复杂。例如,在上面举过例子的美国1970年代中,股市大大跑输通胀,同期黄金价格却从不到40美元一盎司至1980年中上摸到850美元的高点,成为当时对抗通胀的成绩最好资产。此后至今,黄金却风光不再,大起大落,且一直没有回摸到这个高点。对于个体投资人来说,要摸清楚这些资产的规律,进而预见它们在今后面临通胀时的表现,难度实在是很高。 为了帮助个体投资人,我认为:一方面政府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推出类似美国TIPS(抗通胀财政证券)那样的,随通胀率而调整利率的政府长期国债。另一方面,有良知、有实力的理财机构,应该针对个体投资人的需要,推出真正客观、中肯的理财咨询服务。这不仅会保护个体投资人的利益,长远看也将为理财机构自身带来更多的收益。
wsy
注册时间2005-05-28
楼主发表于:2007-10-12 06:18只看该作者
295楼
2007-10-12 09:10 李箐 张宇哲 《财经》 根据最新报告,于2001年5月颁布实施、2002年6月暂停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即将恢复执行。境内新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按照融资额的10%将国有股权划拨给社保基金持有;对2006年6月“新老划断”后首发或增发的上市公司国有股进行追溯划转   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称,国有资产划拨社保基金一事已经获得阶段性进展。   《财经》获悉,由财政部牵头的“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小组”目前已经协调好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并进行了意见的汇总,相关的报告已经起草完毕,将于年内上报国务院。   根据最新的报告,于2001年5月颁布实施、2002年6月暂停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减持办法”)即将恢复执行,并为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下称社保基金)开拓一个稳定渠道。待减持办法启动以后,还将通过其他方式划转上市公司国有资产、非上市公司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等来充实社保基金。   除了未来上市和增发国有股的10%将充实社保外,报告称对2006年6月“新老划断”(即指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新发行的IPO实施全流通,而不再做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区分)之后,首发或增发的上市公司进行追溯划转。据统计,新老划断后首发或增发含国有股上市公司159家,可划转的国有股数约71亿,净资产约219亿元,按发行价计算为404亿元。   “这两方面的资金合计在2008年可以使社保基金增加约700亿元的规模。”社保基金理事会的人士说。   为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和统一性,对“新老划断”前首发或增发的上市公司暂时不进行追溯划转。   “这只是漫漫长路中的一小步,现在划拨的资产不过是应划拨的国有资产中的一小部分。”社保基金理事会的一位人士说,“虽然是很小的一步,也是来之不易的”。   中国证监会的一位人士也表示,国有股在境内新股发行和增发时完成对社保基金的划转,“对于稳定市场,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2001年“减持办法”的规定,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未满三年的,拟出售的国有股通过划拨方式转由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并由其委托该公司在公开募股时一次或分次出售。国有股存量出售收入,全部上缴社保基金。   这一“减持办法”实施了不过五个月,就因为股市的巨大波动而被迫暂停,其间社保基金总共才收到了12亿元。   在暂停减持办法的同时,国务院还决定,为了增强全国社保基金的实力,除继续采取国家财政增加拨款等方式外,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研究,把部分国有股划拨给全国社保基金,这部分划拨的国有股不在证券市场上减持变现。全国社保基金可以在需要时,通过分红、向战略投资者协议转让等形式来充实社保资金。   最终,“减持办法”演变为只适用于境外上市企业IPO。截至2006年底,境外上市企业IPO的减持总额累计折合人民币751亿元左右。境内上市的企业并没有10%的国有股减持要求。   成立于2000年8月的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   根据2001年12月13日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来源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投资收益;股权资产。   截至2006年底,按成本计算,社保基金资产总规模为2828亿元,比2005年底增加710亿元。扣除作为负债核算的代管行业统筹基金58亿元、个人账户基金权益46亿元后,社保基金的权益为2724亿元,比2005年增加770亿元。   其中,财政拨入资金581亿元,已实现收益196亿元。在财政拨入的581亿元中,预算拨款100亿元,国有股减持114亿元,国有股转持292.72亿元,彩票公益金74亿元。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的初衷是,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基金,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即可凭自身运营收入逐年填补未来养老金支付缺口——由于历史原因及老龄化问题,这一缺口仍在不断扩大。   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这一缺口可能达到九万亿元人民币之巨。以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资产区区2000亿元的总额,显然远不能满足社会保障事业的需要,离中央要求社保基金五年内达到一万亿元的规模,也相去甚远。   “当前的重点是要切实推动国有股权划拨尽快进入实质性操作”。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在今年9月底公开表示。据他透露,到今年6月底,全国社保基金按市值计算的总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元。 相关新闻: 国有股划拨 充实社保基金年内或成行   与市场上流传的存量国有股减持说法是两码事   专家分析指出,划拨后,就像海外“转持”国有股一样,社保基金可以有两种选择:直接持有股票或售出股票持有现金。如果某公司上市的定价偏高,社保基金可能会直接持有现金;如果判定公司有成长空间,就会持有股票。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经过6年的曲折,划拨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一事出现转机。各方消息表明,划拨上市公司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有了实质性进展,社保基金海外“转持”国有股的模式年内有望在境内得到复制。   需要指出的是,国有股权划拨社保基金与市场上流传的存量国有股减持说法是两码事。前者是指,今后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按照融资额的10%将国有股权划拨给社保基金持有。后者则主要依据国资委、证监会今年出台的《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进行。   自从2001年暂停国有股境内减持以来,全国社保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便是国企海外上市或增发时按融资额的10%股权出售收入。2006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提出的海外“减持”改“转持”主张获得批准,在香港上市的湖南有色成为社保基金海外“转持”国有股的首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项怀诚认为,从“减持”改为“转持”,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收入欠缴,又能够提高全国社保基金收益水平,还有利于改善国有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当时即有专家提出,社保基金海外“减持”改“转持”工作的启动,有利于社保基金积累直接运营国有股权的经验,并为内地市场划拨上市公司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提供借鉴。   然而,境内划拨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一事并不像海外“减持”改“转持”那样顺利。早在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社保基金,包括依法划拨部分国有资产。此后,国务院多次指示要在未来五年内将社保基金规模做大。2004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包括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和社保基金理事会等部门组成的划转工作小组。不过,在划拨的具体方式上存在争议。是划钱还是划股权,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考虑。   如今,随着各方对划拨方式基本达成一致,启动划拨时机已经成熟。   专家分析指出,划拨后,就像海外“转持”国有股一样,社保基金可以有两种选择:直接持有股票或售出股票持有现金。如果某公司上市的定价偏高,社保基金可能会直接持有现金;如果判定公司有成长空间,就会持有股票。   不过,应该看到,作为国家战略储备金、老百姓的“养命钱”,全国社保基金有着长期投资的优势,它更多是一个战略投资者。而且,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绝大部分是证券投资基金,其运作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则是养老基金扮演着长期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由社保基金持有部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无疑将增大社保基金的市场影响力,真正实现机构投资者的长期化。(南方日报)
  • 1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前往
共 295 条

本站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广告及宣传信息均与韬客无关,如需投资请依法自行决定是否投资、斟酌资金安全及交易亏损风险;

2、韬客是独立的、仅为投资者提供交流的平台,网友发布信息不代表韬客的观点与意思表示,所有因网友发布的信息而造成的任何法律后果、风险与责任,均与韬客无关;

3、金融交易存在极高法律风险,未必适合所有投资者,请不要轻信任何高额投资收益的诱导而贸然投资;投资保证金交易导致的损失可能超过您投入的资金和预期。请您考虑自身的投资经验及风险承担能力,进行合法、理性投资;

4、所有投资者的交易帐户应仅限本人使用,不应交由第三方操作,对于任何接受第三方喊单、操盘、理财等操作的投资和交易,由此导致的任何风险、亏损及责任由投资者个人自行承担;

5、韬客不隶属于任何券商平台,亦不受任何第三方控制,韬客不邀约客户投资任何保证金交易,不接触亦不涉及投资者的任何资金及账户信息,不代理任何交易操盘行为,不向客户推荐任何券商平台,亦不存在其他任何推荐行为。投资者应自行选择券商平台,券商平台的任何行为均与韬客无关。投资者注册及使用韬客即表示其接受和认可上述声明,并自行承担法律风险。

版权所有:韬客外汇论坛 www.talkfx.com 联络我们:[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