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杂想
281楼 电梯直达
中海集运拟发最多23.37亿A股 | ||
|
282楼
www.talkforex.com 2007-08-20 13:42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我国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居民个人可在试点地区通过相关渠道,以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对外证券投资。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境内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境内个人多样化投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充裕的外汇资金也为境内个人开展对外证券投资提供了条件。
此次国家外汇管理局首选在天津滨海新区试点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居民个人可使用自有外汇资金及人民币购汇直接从事境外证券投资,投资规模不受《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年度不超过5万美元的购汇总额限制。二是投资通过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和香港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办理,投资者应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开立个人境外证券投资外汇账户,并委托其在香港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开立对应的证券代理账户。三是试点初期,投资者可投资香港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交易的证券品种。四是人民币购汇投资的本金和收益可以保留外汇,也可以在开户行结汇。自有外汇投资的本金及收益如需结汇的,应按照《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办理。五是实行投资者风险自担原则,业务办理机构应如实向投资者提示投资风险,同时严格内部风险控制,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将有助于促进个人境外投资有序进行,积累相关风险防范和监管的经验。放宽个人对外投资的汇兑限制,是促进境内个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收益的有益尝试,也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宽外汇资金流出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重要举措。
283楼
发布时间: 2007-07-02 09:48
在内部结构未理顺前,金融资本市场过度开放,相当于将定价权拱手交给外资,中国大型国企海外上市的价格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国内受束缚的企业与外资对抗,目前看来尚无胜算;而在人民币升值与国内投资回报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国内储蓄引向世界市场,相当于让国民将经济发展所获收益拱手送人。
我国金融资本行业在内外压力下加速对外开放,从去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为兑现WTO承诺,2006年底向外资银行开放金融业;QDII大规模出海;外汇浮动区间扩大;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以及成立外汇投资公司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等。笔者在香港看到此间媒体对金融开放反应极为正面,欧美等国同样如此。
但站在一个内地普通民众的角度,这些源源不断的开放政策并非好事。
要平衡中国贸易顺差,最好的办法不是将国内资金源源送到国外,而是抓住难得的企业效率提升期,增加国内的投资,同时将居高不下的政府存款以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形式反哺民众,使我国那些处于成长期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养料,这是增加员工工资的经济基础;同时,辅之以相对完善的公共产品,国内的消费才能真正启动。
到现在为止,还很少看到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相对成功的例子,基本上,境内企业的海外投资大多是利用海外的法律市场环境,以规避国内的资本管制以及高达40%以上的税费负担,可以说是境内赚钱资本外流,以求取稳定的市场环境,对外过度开放对稳定环境不利,对国内利益有损。
中国外汇投资公司的第一单生意投向黑石集团,但目前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在美国国内面临税收提高、利润下降的困境,同时从黑石向中国拓展投资不难看出其利润增长点的玄机。媒体报道,黑石可能以5亿美元收购中国蓝星总公司30%的股份,进行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单投资。中国蓝星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商,旗下拥有星新材料、蓝星清洗、沈阳化工等多家上市公司。
其次,优质公司资源继续外流,虽然红筹股回归计划启动,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公司之一复星集团正紧锣密鼓筹备在香港整体上市,保荐人之一的瑞银发表研究报告认为,复星今年营业额将大升36%,达329亿元,盈利则将涨81%,至19.8亿元;明年盈利预计将再涨51%,至近30亿元。
在香港上市固然可收与国际对接之利,但其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将内地优质企业的定价权交给了国际投资机构。垄断国企境外上市是为了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一目的是否达到尚且存疑,境内的优质民企现在又要紧随其后游出A股市场了。
国际投资大鳄趁机吸盘,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将斥资约3亿美元,从国际配售途径认购复星三分之一发售股份,这是他继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交通建设等公司后,又一家大手笔入股的内地公司。同时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华人置业主席刘銮雄等一众知名人士也积极认购,国企海外上市一幕重演。
对于国际资本过度开放,将导致以下结果:国外投资增加将补偿国内强压下的投资额,中国贸易顺差会换种面目继续存在;中国境内企业在与外资企业双边互换市场的谈判过程中无筹码在手,先失一手;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变并未实现,垄断企业由于国外投资者对于利润与红利的要求,反而固化了垄断;最重要的是,境内国民福利受到严重损害,失去境内优质企业、最能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的企业的定价权,失去分享优质企业发展红利的机会。
在商言商,开放不仅是意识形态,更是市场博弈,在谈判筹码不多时,最好不要轻易授权于人。(叶檀/每日经济新闻)
284楼
www.talkforex.com 2007-08-20 17:34 水皮 华夏时报
美国私募基金公司黑石在美上市已经有个把月了,在这个把月中,股票尽管有震荡,但是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往下,往下,再往下。
黑石的股价究竟多少才合理,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了,大家知道的只是作为战略投资者,中国的外汇投资公司已经被套牢了20%。折算成美元,账面的浮亏是6亿美元,而此时此刻,中国的外汇投资公司还没有正式挂牌。
老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非吃不可的话,只有让嗓子付出挨烫的代价。
中国的外汇储备多,全世界的人民都知道,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快,全世界的人民也都知道。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又有这么多的人都知道,就算你自己不想花,也架不住别人瞎惦记,更不用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就叫学费。
黑石还没有上市的时候,滕泰就和水皮专门讨论过中国入股黑石的条件。折扣有限还没有投票权,我们图的是什么?私募股权不透明,资产价格在高位,我们会不会替人站岗?决策如此匆忙,难免挂一漏万,我们着的又是哪门子的慌?黑石IPO一共才募集41亿美元,出售的股份一共才1.533亿股,而来自中国的资金就达30亿美元,占的股份就达1.013亿股。事实明摆着,不是黑石不给中国机会,而是中国捧黑石的场!
滕泰是银河证券的研究中心主任,一个正直的海归,一个正派的学者,一个拥有正义感的业内人士,滕泰的担心和困惑不到一个月就全部应验了,水皮说不出是高兴还是沮丧,是得意还是痛惜,是麻木还是愤怒。
如果学费是非交不可的话,非要交得这么贵吗?
为什么我们入股黑石和美洲银行入股建行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水皮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水皮认为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跟中国人做的是生意,中国人跟美国人做的也是生意,生意上的事就是一个利益交换的事,可以打政治牌,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政治天然是生意,但是生意未必就是政治。也正因此,水皮从来不愿意把当年的银行股权“贱卖”当做是阴谋,更不愿意替人贴上“卖国”的标签。事实上,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要股份制改革,要在海外上市,必须要引进海外投资者,必须要让渡部分权益,必须要给出一个优惠的价钱,这些大家都明白,问题在于如何估值,如何定价。我们没有经验,吃亏上当在所难免,但是亏也要吃在明处,账要算得清楚。贱卖不贱卖,市场说了算,1.09元的参股价半年不到就翻三倍,是个会数数的就知道什么叫暴利,但是居然就会有所谓的专家学者搬弄“改革”的是非来混淆视听,令人匪夷所思。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搞不清楚我们的银行股权为什么会“贱卖”,就弄不清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在黑石的投资上追高。
美洲银行为什么会入股中国的银行,是因为便宜吗?不是的,相反,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空间以及中国银行( 5.76,-0.19,-3.19%)股价的巨大空间,否则,你请他,他也不会来;黑石为什么会在IPO前让中国入股,是黑石要让利于人吗?不是的,相反,黑石的创始人清楚自己的价格已经高估,即便有折扣,依然是高估。高估到什么地步呢?高估到自己IPO时就要变现走人。
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的结果是一样的,被人卖了还要替人数钱。
水皮和许多朋友一样关注美国次级房贷债券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资本市场震荡,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水皮更多的是感到欣慰。
为什么?
因为美国次级债的危机来的正是时候,不仅能刺破房贷的债券泡沫,同样会刺破包括黑石在内的金融类公司的资产泡沫。对于急于走出国门的中国资金而言无疑提供了逢低入市的难得机会。比如像贝尔斯登这样的投行,如果没有旗下对冲基金的蒸发,中信入股的价码不知道会要多高,而今天身陷危机,中信的钱就可能成为救命钱,此一时彼一时,时间不过一个月,主动与被动换了个位置。
外汇投资公司的规模在2000亿美元之上,如果一定要付出学费的话,那么黑石30亿美元的投资可以算第一笔,但愿这笔学费能让管理层警醒,外汇投资能够保值增值。
吃亏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吃亏。
285楼
原帖由 wsy 于 2007-8-20 18:32 发表 www.talkforex.com 2007-08-20 13:42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我国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居民个人可在试点地区通过相关渠道,以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对外证券投 ...
香港红筹股回归
QDII的发行
境外直接投资对居民的有限开放
美国次级债风波的波及
。。。。。。。 A股想要独善其身恐怕很难... [ 本帖最后由 wsy 于 2007-8-20 18:56 编辑 ]
顺势轻仓,长久生存!!
发表于:2007-08-20 11:55只看该作者
286楼
楼主这么老的帖也被顶出来了,支持一下,一会儿复习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7-08-20 15:08只看该作者
287楼
:) :victory: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288楼
| ||
|
这其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没有不断提升的银行比例持股,日本股市就不会由1965年的1000点上涨到1989年12月的38915点;如果不是银行的高持股比例,日本股市也不会在随后短短4个月内暴跌到14000点以下,而且一蹶不振长达15年的时间。 大家想想看,股票市场最忌讳的是负债投资。由于银行可以动用的资产全部来自负债,甚至超过负债,股市一旦出现过度波动,最先无法承受风险的无疑就是银行。 我相信,只要中国继续严格限制银行对外投资,即使出现其他类似于日本股市的情况,日本股市泡沫也不会在中国重演。需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为缓解流动性过剩而贸然允许国内银行进入股市,哪怕是通过参股基金公司的途径。这应当是防止中国步日本股市泡沫后尘的最后一道防线.
顺势轻仓,长久生存!!
289楼
全球化投资时代到来 中国投资者进入新时代! |
www.talkforex.com 2007-10-01 12:14 经济观察报 |
290楼
| ||
|
291楼
292楼
| ||
|
发表于:2007-10-10 04:12只看该作者
293楼
能这样耐心炒股就好了
对市场,常怀感激的泪水……
294楼
吴向宏:进股市未必是对抗物价高涨的好办法 |
www.talkforex.com 2007-10-11 14:12 吴向宏 |
从长远趋势看,一个健康经济体的股市是必然跑赢通胀的,而且赢利幅度很大,但那是以30-50年为期均摊而言。在特定时期,股市常常跑输通胀。对美国市场的历史统计表明,在长期稳定地存在小幅度(3%左右)通胀的时期,股市表现最好,跑赢通胀最多。过去20年美国就处于这样一个稳定低通胀时期。另一方面,恰恰在很多人需要通过股市来保值的高通胀时代,股市表现很差,投资股市甚至比定期存款的效果还差。例如,1970年代,美国用消费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胀率高达每年7.4%。而这十年间道·琼斯指数的表现如何呢?1970年底收于839点,1979年底依然收于839点,9年间纹丝未动!真是大大不如定期存款了。 有人也许说,美国1970年代是经济停滞下的通胀,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有通胀,也是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通胀,二者不具备可比性。那好,让我们看印度――另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例子吧。有人统计,在1991-2000年,印度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左右,同时通胀率也一直在5%以上。而这9年中,有6年股市都是下跌的。通胀率较高的年份,股市下跌也格外严重。就这个例子而言,股市非但不能对抗通胀,反而加倍带来损失。 高通货膨胀时期股市表现不佳甚至下跌,这个现象其实不难理解。
股市本质上是对企业利润前景的折现。高通胀扰乱经济秩序,从而很容易在整体上伤及企业利润。部分企业的名义利润或许因通胀而上升,但扣除通胀后的实际利润往往下降。更多企业还会因通胀而陷入现金流管理上的困境。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外向型经济体,由于通胀时期汇率一般不能及时调整,也就是说,本国货币并不能迅速贬值,通胀就会明显提高本国企业的出口成本,使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假若高通胀和人民币升值并存,这个后果就更严重。总之,高通胀一旦开始阻碍经济发展,除了个别行业如矿产、房地产等有可能逆势得益外,股市很可能不会随通胀而上浮,反而掉头下挫。 我并不是在说,遇到通胀时就该把股票卖掉。股市涨跌受制于诸多非常复杂的因素,历史不是总能预示未来。何况从30-50年的长期效果看,股市还是最好的投资方案。不过,至少可以说,面临高通胀风险时,除个别行业股票外,不是大量买入的时机。如果理财机构用“高通胀”作为理由来劝诱投资人大举进入股市,则有不负责任的嫌疑。 有人可能要问:如果高通胀时期投资股市并不保险,那该怎么办呢?难道眼看着现金贬值?对这个问题,我既然不是理财顾问,只能泛泛地说,从一般投资的原则出发,投资于任何资产均有对抗通胀的潜力。这里的资产,不仅仅包括矿产、贵金属、房地产等实物资产,也包括私人股权、股票、债券、艺术品以及外汇等非实物资产。
但具体时期,其投资利弊的掌握,却相当复杂。例如,在上面举过例子的美国1970年代中,股市大大跑输通胀,同期黄金价格却从不到40美元一盎司至1980年中上摸到850美元的高点,成为当时对抗通胀的成绩最好资产。此后至今,黄金却风光不再,大起大落,且一直没有回摸到这个高点。对于个体投资人来说,要摸清楚这些资产的规律,进而预见它们在今后面临通胀时的表现,难度实在是很高。 为了帮助个体投资人,我认为:一方面政府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推出类似美国TIPS(抗通胀财政证券)那样的,随通胀率而调整利率的政府长期国债。另一方面,有良知、有实力的理财机构,应该针对个体投资人的需要,推出真正客观、中肯的理财咨询服务。这不仅会保护个体投资人的利益,长远看也将为理财机构自身带来更多的收益。
295楼
2007-10-12 09:10 李箐 张宇哲 《财经》
根据最新报告,于2001年5月颁布实施、2002年6月暂停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即将恢复执行。境内新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按照融资额的10%将国有股权划拨给社保基金持有;对2006年6月“新老划断”后首发或增发的上市公司国有股进行追溯划转
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称,国有资产划拨社保基金一事已经获得阶段性进展。
《财经》获悉,由财政部牵头的“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小组”目前已经协调好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并进行了意见的汇总,相关的报告已经起草完毕,将于年内上报国务院。
根据最新的报告,于2001年5月颁布实施、2002年6月暂停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减持办法”)即将恢复执行,并为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下称社保基金)开拓一个稳定渠道。待减持办法启动以后,还将通过其他方式划转上市公司国有资产、非上市公司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等来充实社保基金。
除了未来上市和增发国有股的10%将充实社保外,报告称对2006年6月“新老划断”(即指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新发行的IPO实施全流通,而不再做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区分)之后,首发或增发的上市公司进行追溯划转。据统计,新老划断后首发或增发含国有股上市公司159家,可划转的国有股数约71亿,净资产约219亿元,按发行价计算为404亿元。
“这两方面的资金合计在2008年可以使社保基金增加约700亿元的规模。”社保基金理事会的人士说。
为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和统一性,对“新老划断”前首发或增发的上市公司暂时不进行追溯划转。
“这只是漫漫长路中的一小步,现在划拨的资产不过是应划拨的国有资产中的一小部分。”社保基金理事会的一位人士说,“虽然是很小的一步,也是来之不易的”。
中国证监会的一位人士也表示,国有股在境内新股发行和增发时完成对社保基金的划转,“对于稳定市场,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2001年“减持办法”的规定,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未满三年的,拟出售的国有股通过划拨方式转由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并由其委托该公司在公开募股时一次或分次出售。国有股存量出售收入,全部上缴社保基金。
这一“减持办法”实施了不过五个月,就因为股市的巨大波动而被迫暂停,其间社保基金总共才收到了12亿元。
在暂停减持办法的同时,国务院还决定,为了增强全国社保基金的实力,除继续采取国家财政增加拨款等方式外,有关部门将进一步研究,把部分国有股划拨给全国社保基金,这部分划拨的国有股不在证券市场上减持变现。全国社保基金可以在需要时,通过分红、向战略投资者协议转让等形式来充实社保资金。
最终,“减持办法”演变为只适用于境外上市企业IPO。截至2006年底,境外上市企业IPO的减持总额累计折合人民币751亿元左右。境内上市的企业并没有10%的国有股减持要求。
成立于2000年8月的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
根据2001年12月13日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来源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投资收益;股权资产。
截至2006年底,按成本计算,社保基金资产总规模为2828亿元,比2005年底增加710亿元。扣除作为负债核算的代管行业统筹基金58亿元、个人账户基金权益46亿元后,社保基金的权益为2724亿元,比2005年增加770亿元。
其中,财政拨入资金581亿元,已实现收益196亿元。在财政拨入的581亿元中,预算拨款100亿元,国有股减持114亿元,国有股转持292.72亿元,彩票公益金74亿元。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的初衷是,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基金,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即可凭自身运营收入逐年填补未来养老金支付缺口——由于历史原因及老龄化问题,这一缺口仍在不断扩大。
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到2075年,中国这一缺口可能达到九万亿元人民币之巨。以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资产区区2000亿元的总额,显然远不能满足社会保障事业的需要,离中央要求社保基金五年内达到一万亿元的规模,也相去甚远。
“当前的重点是要切实推动国有股权划拨尽快进入实质性操作”。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在今年9月底公开表示。据他透露,到今年6月底,全国社保基金按市值计算的总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元。
相关新闻:
国有股划拨 充实社保基金年内或成行
与市场上流传的存量国有股减持说法是两码事
专家分析指出,划拨后,就像海外“转持”国有股一样,社保基金可以有两种选择:直接持有股票或售出股票持有现金。如果某公司上市的定价偏高,社保基金可能会直接持有现金;如果判定公司有成长空间,就会持有股票。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经过6年的曲折,划拨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一事出现转机。各方消息表明,划拨上市公司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有了实质性进展,社保基金海外“转持”国有股的模式年内有望在境内得到复制。
需要指出的是,国有股权划拨社保基金与市场上流传的存量国有股减持说法是两码事。前者是指,今后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按照融资额的10%将国有股权划拨给社保基金持有。后者则主要依据国资委、证监会今年出台的《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进行。
自从2001年暂停国有股境内减持以来,全国社保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便是国企海外上市或增发时按融资额的10%股权出售收入。2006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提出的海外“减持”改“转持”主张获得批准,在香港上市的湖南有色成为社保基金海外“转持”国有股的首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项怀诚认为,从“减持”改为“转持”,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收入欠缴,又能够提高全国社保基金收益水平,还有利于改善国有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当时即有专家提出,社保基金海外“减持”改“转持”工作的启动,有利于社保基金积累直接运营国有股权的经验,并为内地市场划拨上市公司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提供借鉴。
然而,境内划拨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一事并不像海外“减持”改“转持”那样顺利。早在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采取多种方式筹集社保基金,包括依法划拨部分国有资产。此后,国务院多次指示要在未来五年内将社保基金规模做大。2004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包括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和社保基金理事会等部门组成的划转工作小组。不过,在划拨的具体方式上存在争议。是划钱还是划股权,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考虑。
如今,随着各方对划拨方式基本达成一致,启动划拨时机已经成熟。
专家分析指出,划拨后,就像海外“转持”国有股一样,社保基金可以有两种选择:直接持有股票或售出股票持有现金。如果某公司上市的定价偏高,社保基金可能会直接持有现金;如果判定公司有成长空间,就会持有股票。
不过,应该看到,作为国家战略储备金、老百姓的“养命钱”,全国社保基金有着长期投资的优势,它更多是一个战略投资者。而且,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绝大部分是证券投资基金,其运作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则是养老基金扮演着长期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由社保基金持有部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无疑将增大社保基金的市场影响力,真正实现机构投资者的长期化。(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