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美丽故事
大愚8888
戳破一个美丽的故事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可是如果因为这个故事让很多人受到了伤害,而且还可能伤害更多人的话,还是戳破为好。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股价结构的特殊性、为国企服务的错误定位、大干快上的高价发行、摸着石头过河的模糊性及法人治理、监督机制的严重不健全性等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特征,造就了流通股的巨大牺牲。每当股市大跌不止时;每当流通股的权益被肆意践踏时,"股权分置"往往会是各级管理者推脱责任的最好借口,"A股含权"这个美丽的故事也就是这种环境下产生的。
历史上曾经让市场谈虎色变、闻风丧胆的"全流通"为什么换了个"股权分置"的马甲就能在如此低迷的市场拉开序幕呢?我想善良的投资者显然是被"A股流通股含权"这个美丽的故事所打动。。。。。
迄今为止,第一批试点大多水落石出了,从清华同方的10送10到三一重工、金牛能源、紫江企业的象征性送股,可以看出业绩差的公司玩得是公积金送股,业绩好点的公司又跟打发讨饭式的象征性送点股,利益面前,谁也不含糊。实际上管理层这种让双方自由博弈斗牛士式的游戏规则一出台就决定了传说中对流通股的补偿将是个中听不中用的美丽故事。
尽管近期的政策面是最为积极、前所未有的,没有任何时候象现在的股市一样吸引了管理层、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投资者、中小散户等众多眼球,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激起市场多大的浪花,反而壁上观的人却越来越多,真正参与实战资金并不多。政府所出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所谓"利好",也都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其用意都是为了让"股权分置"试点方案表决顺利通过而保驾护航,动机如此,也就充分暴露管理层讲的"股权分置"补偿这个美丽的故事已失去了动人的色彩,行将就木。
失望之余,也许有人还会把希望寄托在第二批试点上,但是在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背景下,在第一批试点已顺利过关的形势下,这种希望同南柯一梦有什么区别呢?其实管理层大可不必如此大动干戈,一边说是试点,一边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是试点就是要试试是不是适应市场,是不是正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凭什么又说没有回头箭呢?你说A股含权也好,说股权分置的解决是利好也好,股市的表现其实是股民理性行为的反映,聪明的股民已经开始意识到他们在股市上买的是什么东西;谁也没有能力再逼他们用宝马的价钱购买夏利的汽车了。
在中国股市,每次下跌似乎都有一个借口,而政府的救市也就是把故事讲得一个比一个更美妙。试问问:"股权分置"的解决难道真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吗?它的解决真的能把中国股市带向牛市吗?真的能救中国股民于水深火热置中吗?笔者认为:股市的涨跌有其内在规律,从根本上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任何公司的内在价值,都取决于该公司的利润或者长期现金流,公司的诚信、信息披露、公司的治理、成长期的发展前景等因素。"股权分置"的解决对于好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来说其影响是不大的,对于绝大多数业绩平平的公司倒是令人担忧和不安的事,一个差公司就是10送30给你也难挡大股东卷款而去。至于它有没有法人股乃至法人股的比例,实际上并不是最重要;一个股票的流通盘究竟占其总股本的20%还是80%,都不改变其内在价值,香港H股的走势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经过四年的下跌后的当今股市依然有许多浮躁。白天许多人双眼睛盯着股票的报价屏幕,生怕错过每一个盈利的机会,晚上还要倾听查阅各种不同地方发出的媒体评论。对于当前的股市,有多少人能真正的了解投资的真谛呢?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思考各种媒体发出的放大了的声音呢?最近的上市公司回购的消息就炒得很热,但是让我们都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即使是市盈率打到了5倍,也不会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回购自己的股票?这是因为大股东的成本本身就是极其低廉、微不足道的,现在还正想通过全流通来卖个好价,又怎么可能花大量资金买一个全流通后价格还不确定的股票呢?市场上所叫嚣回购的上市公司更多的是一种做秀或另有目的。
所以说:"A股流通股含权"、"股权分置补偿"、"上市公司回购"更像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说者有意,听者可不能太投入。不管你讲故事的水平多高,也不管故事是多么精彩,市场仍然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股市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根本问题还是公司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股权分置也好,不分置也好,都没有投资的意义。真金不怕火炼,只有心虚的股票才会害怕美丽故事的结束;只有没有信心的管理者才会不断的编出一个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如果说开弓不放箭,股权分置试点必需象现在这样进行下去的话,那么在经历一番混乱后,摆脱美丽外衣的诱惑,只有那些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少数公司才能经受考验,才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东西,除此之外一切美丽的故事都将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