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背后之痛
虽然近日中国股市暴涨暴跌,股民对于股市有千般责难万种抱怨,但他们对于市场的热情却未衰退,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投资就像一场苦恋,恨有多深,爱就有多重。
A股市场就像一个精神分裂病患者一样具有双重人格:一方面,相比资源、金融等行业而言,中国的股市毋庸置疑是最公开、透明的市场,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市场,在参与者的发言权、规则制订的自由度与依靠头脑或者像某些人贬斥的那样靠找钱的鼻子,就能让人与财富如此亲近,所谓人不分高下,地不分南北,只有两类人,炒股的与不炒股的人,在炒股的人里面又分为炒股成功的人与炒股不成功的人。
另一方面,A股市场又无时无刻不体现出高度的行政管制,以及行政管制下无处不在的特权利益。股市“国企救世主”的定位没有变,上市公司中越来越多的国有大型企业成为蓝筹股,被称为股市的定海神针。这些企业从发行融资、到定向增发、发行债券,在各个融资领域享尽优惠政策,这些公司的上市审批时间要比别的公司短得多,有专用的绿色通道,与一般小公司待遇截然不同。比如,为了保证中国工商银行这个全球最大的IPO(首次公开发行)成功,监管层特意出台新制度试水A+H股的发行,并且 用“绿鞋制”也即超额配售制度。监管层因此成为某些人嘴里“他们家的人”,而不是“自己家的人”。
这样的特权还只是个开始。严格来说,这些大蓝筹股既没有资格成为蓝筹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众公司。这些企业拥有不可动摇的绝对控股权,非流通的控股比例在国企出资人代表中央国资委的严厉控制之下,以保卫政府利益不受损害。可以说,控股权方面的先天霸权决定了流通股投资者不可能对公司运作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他们最理性的做法就是按发财秘笈指引,在概念游戏炒作之时或者大蓝筹的概念兴起之时入市,在短期内尽快获取投机收益。不过与捡拾盈利残渣的中小股民相比,真正在牛市中大得其利的是国有法人股与一般法人股。
据统计,股改刚刚开始时,流通市值约一点四万亿(约一千八百二十八亿美元),非流通市值约二点八万亿;目前流通市值约六万亿,非流通市值约十二万亿。从构成来看,非流通市值比股改前增加了九点二万亿,其中一般法人股有一万亿增值,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八百五十二家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增值达到惊人的八点二万亿。
牛市中谁上市谁赚钱
低价超额配售等制度曾被一些人斥为公开的分肥行为,A股市场那些所谓解禁的大非小非(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上市)同样如此,在牛市中谁上市谁赚钱,那些以低价购进限售的询价对象以及一般法人股如果陆续以市价卖出,就可轻松兑现数倍收益,政府与这些人手中相当于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准时机在股市上兑现真金白银,并导致市场风险人为放大,因为市场在解禁高峰到来之时,一直面临大额配售的可能性。基于非流通股数量之大,这样的兑现根本动摇不了大股东的地位。既能牢牢控股公司,又能源源不断获益,特权之特,莫此为甚。
让这些公司更形特殊的是,由于这些巨无霸公司流通股极少,如工行只有百分之二点八八,所谓的大盘股多数是不能流通的死资产,从实质来说这样流通性不强甚至未达到百分之十五流通上限起码条件的公司连上市资格都有问题,遑论成为大蓝筹!一旦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这些名为大蓝筹实为小盘股的公司很容易被实力雄厚的资金玩弄于股掌之上。所谓的定海神针很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翻江倒海的金箍棒。
新特权者源源出产
行政管制下的股市存在的先天缺陷是无法克服的,只能靠消除特权,也就是解除行政管制来补救,但目前我们看不到有改变的可能。新的特权者还在源源不断地批量出产。
另一方面,A股市场曾经动用过的行政打压股市手段已被千夫所指,但股市的行政管制风格沿袭未变。企业发股、配股、增发、定向增发、可转债发行、中长期债券发行仍存在很强的行政管制;上市公司还谈不上自主决定发行证券的品种、数量、时间、用途;企业融资的行政审批制度向“备案制”改革依然进展缓慢。适合一般企业的、初级层次的、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则付诸阙如----一句话,A股市场依然是一个高度政府主导的集中型金融体制。
公司上市如同跃龙门,所谓的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转变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发审委的权力没有任何放松的迹象。从债转股要审批,定向增发上市公司要看管理部门的眼色行事,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增发、增发多少,上市公司得揣摩“上意”良久才能定夺,公司的财务需要反倒成为次要考虑。只要有定向增发等暗示,各个上市公司符合条件的一哄而上,不符合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至于是否确系公司经营所需、如此融资模式是否合适反倒在其次,企业永远缺廉价资金,不吃送上门的馅饼有违企业的经济理性。
再如,基金的分拆与新基金的设立,全系在监管层主管官员的一支笔上,基金设立申请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脉之争、关系之争,监管层眼中的让基金俯首贴耳的工具,也是平衡各基金关系的武器。
以上现象充分说明了A股市场上市公司在历经风雨之后,仍然未脱管制之下的本性,反过来何尝不是在证明管理者对于行政审批武器的倚重。所以我们看到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监管层提出要市场化,另一方面对市场的行政管制却丝毫未见松动,而另一些类似于监管、货币政策这样的部分市场概念代替了市场的全部内涵。
管制造成特权,特权是造成内幕交易横行的重要因素,监管层试图通过行政监管抑制内幕交易,相当于在自身的管制与监管的选择之间互相作对,不要说事倍功半,难竟全功,实际上这两种逻辑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行政干预市场与建立市场规则就像左右手互击,作用相互抵消,监管层面对内幕交易的泛滥,在锐意革除之余也日渐露出疲态。
一个管制市场曾如此令人神伤,投资者依然前仆后继,难道因为中国的投资者具有悲剧英雄的情怀?显然不是。
从技术层面上说,货币过剩目前体现在资产价格中,资本市场的财富创造效率远远快于实体经济----从二零零五年六月至今,在不到二十四个月的时间内,A股市值从四万亿增长到了十八万亿。而实体经济以GDP而论,每年增长百分之十,投资回报率增长百分之十五就是了不起的业绩。同时,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经上升,仍然沉重地落在百分之三的通货膨胀率之后,存银行的后果就是资产缩水。居民亟需理财,但政府提供的理财渠道十分有限,楼市受到打压的政策风险日盛一日----股市火爆与其说是羊群的愚昧,不如说是政府只提供了一块草地,驱羊入市的结果。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有言,中国产品三角形与成熟市场相反,“国外是股票最少在最顶端,国债其次,公司债最多,是底部”,公司债由发改委严格审批,央行与证监会各寻门道,小小的公司债市场被几个部门分割得七零八落。
从乐观角度而言,A股市场纵有千般不是,但还有哪个市场可以让投资者如此毫无顾忌地纵声高论?还有什么市场可以让公司财务报表接受千万双眼睛的审视?还有哪个发展如此之快、盈利如此之高的市场可以让平民自由参与?又有哪个管理者可以与中小投资者如此接近,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宣言与对内幕交易的清查来慰藉他们的焦灼?如果在股改中中小股民已经用投票权保护了自己最后的利益,那么,有什么理由在未来会变得更糟?
A股市场不能独善其身,经济体中的各种毒素必定会反映到资本市场,管制经济,或者称为图章经济、特权经济就是荦荦大者。但要说中国经济建立市场规则与法治的希望,舍股市难有其他选择。这就是中国经济、投资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叶檀)
[ 本帖最后由 一文 于 2007-6-13 00:49 编辑 ]
发表于:2007-06-13 00:21只看该作者
2楼
楼主分析的透彻
经历风浪,才能享受成功;
忍耐寂寞,才能战胜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