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转贴] 她们这一家 -- 赵小兰的家庭教育
在我念研究所的最後一年,日文课班上突然出现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太太。当她正襟危
坐,挤在一群二、三十岁年轻人之间,跟著教授朗读的时候,实在很有意思。起初我以
为她只是排遗时间的旁听生,後来看她也紧张兮兮地应付考试,才确定是正式的研究
生。她从不缺席,笔记又写得好,所以溜课的人都找她帮忙,我们称她为赵太太,直到
毕业,才知道她就是赵小兰的母亲----朱木兰女士。
我今天提到赵小兰并不想强调她是华裔在美国政府职位最高的人,也不想讨论她的白宫
学者、花旗银行傲人的学经历,而是希望读者能了解一下赵小兰的家庭生活。因为我相
信,没有那样好的家庭教育,很难有赵小兰今天的成就。最起码赵小兰今天立身华府高
阶层,那带有适度衿持与华裔尊荣的气质,必然来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
我用「特殊」是绝不为过的,因为在美国的中国家庭能有她家那样完整而严格训练的的
己经太少了,即使在中国,相信也不多。
看过「真善美」那部电影的人,大概会记得茱丽安德鲁丝初去当家教的时候,父亲一吹
哨子,孩子就由大到小,列队出现的画面。
这种情景,几乎也能在赵小兰的家里看到。赵小兰的父亲赵锡成博士很好客,每有客人
来,六个女儿只要在家,一定出来招呼。她们以非常恭敬的态度为客人奉茶,脸上总是
带著真诚的笑容。尤其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以前当赵家宴客,几个女儿不但出席上桌,
而且是守在客人身後,为大家上菜、斟酒!
当我不解地问朱木兰女士时,她说:「不错!我们是教她们做Waitress,但那何尝不是
一种训练?我的先生常对女儿说,人生做事好像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
转右转。不要把伺候客人当做辛苦的事,当你们读书读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也是一
种休息吗?何况在这当中,可以学到许多待人处世的道理!」
也就因此,他们家虽有管家,孩子仍然要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大人的道理简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管家是请来帮助父母的,不是帮助孩子。年轻人理当管自
己的事,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否则很难学会独立!」
不仅料理自己的内务,每天上闹钟起床,小时候赶校车上学,回家由姐姐带头,自动自
发念书,而且她们家的六个女儿,还分担家□的琐事。
每天早晨,她们要出去检查游泳池的设备、捞掉水上的脏东西。到了周末,则要整理占
地两英亩的院子,把杂草和蒲公英拔掉。赵小兰最小的妹妹,现在十六岁的赵安吉,己
经负责处理家□的帐单、将耶诞卡的邮寄名单输入电脑,并接听晚上的电话。尤其令人
难以置信的是,赵小兰家门前长达一百二十英□车道的柏油路面,竟然是几个姐妹,在
父亲的指挥之下自己铺成的。赵小兰曾在「我的事业与人生」文章里说:「那时我们不
见得喜欢,如今想来,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谈,很能领会父亲良苦的用心了。」
「家园!家园!这个园地是一家人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朱木兰女士说。正由於她们
对家庭贡献出自己的心力,所以尤其会爱家,觉得自己是家的一份子,家是属於自己
的。特别是在一家人共同的工作中,更能体会荣辱与共、同心协力,而产生共同意识。
赵锡成博士夫妇的身教也是极成功的,他们家在晚餐後极少开电视,做父母的也以身作
则,不在电视前花太多时间,母亲跟著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则处理未完的公务。从事航
运工作的赵锡成博士,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他这种对事业专注的态度,相信也对
赵小兰有很大的影响。
当然,不论多麽忙,与子女的沟通还是不能忽略的。每个星期天,他们一定全家去做礼
拜,午餐後点心时间,则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大夥高谈阔论,每个孩子说出自己
新想法、收获,提出计画,并徵询父母的意见。所以当外人惊讶於赵家姐妹的纪律与服
从时,要知道那是经由亲子之间充分沟通,所获得的共识。当她们为家□做事时,不是
想到父母命令自己做,而是心□有著使命感。家是一个「共荣圈」,当每个成员都这麽
有向心力时,家庭当然会兴旺。
我们确实看到朱木兰女士,一九六二年带著赵小兰和两个更小的女儿坐船来美国,从孩
子们半句英文不通,必须由父亲熬夜逐字教导,艰苦=
发表于:2004-10-20 19:27只看该作者
2楼
无语,,虽是网络,,我还是宁愿藏在心里 ~~
谢谢分享~~
发表于:2004-10-21 05:40只看该作者
3楼
家庭教育不可忽视[em2]
夏天穿皮裤,冬天戴草帽
爱咋咋地..
发表于:2004-10-21 05:51只看该作者
4楼
[em35] [em32]
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与学会求知~和学会做事~同样重要!
[此帖子已被 快乐ABC 在 2004-10-21 13:52:55 编辑过]
发表于:2004-10-21 12:51只看该作者
5楼
[em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