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浅谈音乐欣赏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欣赏音乐要用耳朵,但有健全的听觉的人,未必都能欣赏音乐。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具备“音乐的耳朵”,培养音高、音程、音色的辨别力,旋律、节奏、调性、调式、和声及多声部音乐的感受力,以及音乐的记忆力等等,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音乐的耳朵”的一方面。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也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尽管耳朵很灵敏,能够毫发不爽地辨别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如果仅仅把音乐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来接受,而不能感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跟创造音乐的作曲家和再创造音乐的演奏演唱家发生思想交流,那就只能算接触到了音乐的外表,只是在音乐的大门之外徘徊,还没有能够登堂入室。李白听蜀僧弹琴,能够进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境界;苏东坡听客人吹洞箫,能够听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白居易听舟中妇人弹琵琶、托尔斯泰听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都听得泪湿青衫,是因为他们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感情体验与音乐发生了共鸣的缘故。要能动地欣赏音乐,除了培养物理性的听觉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人的实践的感觉。马克思说:“不仅五官的感觉,而且所谓精神的感觉,实践的感觉(意志、爱情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凭着相应的对象的存在,凭着人化了的自然,才能产生。”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欣赏艺术作品,也有这种差别。有的人看小说,不会欣赏人物的刻画,不去注意角色的内心描写,只想知道故事情节,甚至急于知道“结果”,不惜跳着页码看;有的人看电影,不懂得角色的创造、导演的构思、摄影的技艺和思想的深度,只热衷于离奇的故事、曲折的情节、热闹的场面,演员的外貌,甚至像幼童那样,以区别好人坏人为满足;有的人听不到乐曲的整体结构,而只喜欢一两句动听的歌唱性旋律,或个别快速的技巧性华彩乐段。这些都只是“看热闹”的欣赏方法,它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艺术上的“买椟还珠”,很难领会音乐的真髓。
当然,艺术修养和音乐鉴赏力的提高是无止境的,要真正懂得“看门道”,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注意主题发展、掌握整体结构,这是必须注意的两个重要环节。
音乐中的流派很多,拿欧洲音乐来说,从创作方法分,就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结构主义等等。但对广大音乐爱好者来说,先行了解其中影响最广,成就最高的三个流派即可,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
现实主义音乐以真实地、客观地反映生活为原则,就如何其芳谈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是按照生活存在的样子反映生活”一样。何其芳认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并不只是生活的外貌,同时还包含有它的内在意义。这样现实主义就不仅要求细节的真实,而且还要求本质的真实。”音乐也是如此,现实主义音乐不限于客观地反映现实。而且要求真实,即表现典型的环境、典型的性格、着重体现人们对现实的反映。音乐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尤其以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为突出,其卓越的代表人物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现实主义的写法主要以生活中现实的节庆场面为依据,在音乐中运用群众场合常见的舞曲、群众歌曲、进行曲、颂歌等体裁,曲调纯朴流畅,节奏鲜明有力,和声功能性强,结构层次清晰,听到这样的音乐,就能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节庆场面历历在目。
浪漫主义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发生于欧洲的一种思想运动和艺术运动。由于法国的失败,浪漫主义者“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席勒),因而,浪漫主义具有下面三个主要特征:1、强调想象、强调感情、强调抒情,着重内心世界的刻划;2、由于不满现实,强调“回到中世纪”“回到古代”;3、企图逃避现实,强调“回到自然”,描绘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
浪漫主义侧重心理刻画,揭示主观世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幻想性、主观性。与古典主义相比,在和声、配器、曲式、体裁等方面有重大进展。
作为流派,浪漫主义音乐兴起于十九世纪初。代表人物早期有舒伯特、威柏、罗西尼等,成熟期有肖邦、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等,晚期有瓦格纳等。浪漫主义音乐大多有积极意义,少数(如后期的瓦格纳)带有消极性。浪漫主义的写法,主要描写幻想性的节日场面,往往取材于神话等题材,因而形象的塑造、场面的转换,不受现实的限制,可以充分发挥作曲家的丰富想像力。
印象主义音乐是十九世纪末,在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产生的,它以表现瞬间性的印象,一刹那的主观感觉为主要目的,着意体现自然界光和色的变化,追求音乐的朦胧美。印象主义音乐强调色彩,竭力突出和声与配器的色彩和效果,发展了和声、配器的表现力,但却降低了旋律的作用,使曲调支离破碎,曲式结构松散,形象模糊不清。著名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德彪西、拉威尔;西班牙的德•法雅;意大利的雷斯庇基等。印象主义音乐主要表现作曲家对客观事物的一瞬间的印象和主观的感觉,在表现节日时,并不着力于描写实实在在的节庆场面,而主要渲染节日变化多端的色彩和喧闹的气氛。对音乐爱好者来说,无论欣赏各种音乐流派,只要掌握音乐的风格特征,就能有助于欣赏水平的提高。
然而,音乐毕竟是音乐,严格说来,音乐又是无法用语言来代替的。法国画家乔治•勃拉克说:“在艺术中只有一件事情是有价值的,那就是它无法用语言来解释。”另一位法国画家雷诺阿也说:“如果一幅画能够被解释,那么,它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有明确图象造型的美术尚且如此,比较抽象的音乐就更不用说了。有些音乐家是不赞成用语言来解释音乐的。柴科夫斯基在谈到器乐的特点时,认为“它是不可分析的”。正如海涅所说:“语言停止的所在,就是音乐的开始”。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不无感慨地说:“每当我试图用文字或语言来说明一段音乐时,好像是说过了,但又好像说得都不令人满意。”歌德曾说过:“一般地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领会音乐,培养音乐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