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福特:拿什么车给中国人
经济观察报 (2005-05-04)
去年,在北京车展上,福特几乎独占了3号馆的半壁江山,大家判断福特的中国年来了。然而除了蒙迪欧小试牛刀外,福特在中国市场上并未像车展上那样大摆攻势。今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3号馆里,福特汽车又占据展览面积近5000平方米,旗下50多款国际顶级车型参展,展车数量居各品牌之首。如此之大的阵容与福特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的位置甚为相称,然而与其在中国近几年的表现却有一定的距离。福特似乎在中国加大了踩油门的力度,它是真的准备在中国大干一场还是仅仅做做样子呢?
迟到的收获
福特曾是最早垂涎中国市场的汽车巨头之一。早在1913年,福特生产的“T型车”就来到了中国。上世纪90年代,福特便积极在中国寻找合资合作方,先后与沈阳松辽汽车、东风汽车、湘潭江南奥拓等公司有过接触,但均告失败。1996年与上海合资生产轿车的投标应该是福特最好的一次机会,但再次败给美国同胞通用。
之后福特汽车另辟蹊径,一头扎进了当时需求并不旺盛的专业汽车细分市场。然而定位的失算,让福特既没有保全专业市场的利润,又失去了进军主流家用轿车的先机。
等到福特掉头直奔家用轿车市场,时针已经指向2003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今非昔比,各大汽车集团早已站好了位,并分得了中国市场的第一杯羹。美国同伙通用已占据中国轿车市场约12.5%的份额;德国人凭借一汽、上海南北两个大众,现在仍拥有26%的市场份额;刚刚超越福特位居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的丰田虽然也是姗姗来迟,但其先后与一汽、广汽建立合资企业,已为来日铺就光辉大道,目标直指10%的市场份额。只有直到2003年才正式进入中国轿车市场的福特,看起来像个拿着一袋子宝贝不知该藏在哪儿的孩子。
显然,在合资谈判的幕后较量中,福特错过和放弃了很多机会,令本应领先中国市场的福特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和美誉度等方面,与其世界第三大汽车巨头的名号远远不符,已经进入中国的品牌嘉年华也不甚理想。
虽然错过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且强敌林立,但中国市场的魅力不可抵挡,福特还是通过认购B股、收购合资企业、收购上层公司股份等方式,想方设法地搭上了进入中国汽车行业的末班车。
迂回前进
与其他汽车巨头相比,尽管福特从来没有像大众、丰田和现代等跨国巨头一样,在中国市场上公布要划分多少蛋糕的目标,但其这两年一系列的动作表明,福特始终没有停住脚步。当其他跨国公司早已经在中国排兵布阵之后,迟到的福特在人们的视线下迂回前进,在经历了几年的努力和品牌的导入之后,品牌整合、战略重组路线在2004年到2005年变得愈加明朗,并有望在2005年开花结果。
福特中国路线的第一步便是推动长安重组江铃以及南京二厂的建立。2004年12月6日,长安汽车、江铃汽车集团公司和江西江铃控股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增资认购协议》。长安汽车拟以自有资金45000万元增资江铃控股,增资完成后,江铃控股注册资本为10亿元,其中长安汽车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为50%。
随后,2005年1月7日,长安汽车子公司长安福特的第二工厂乘用车项目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通过,项目总投资404554万元。新工厂位于南京,建筑面积为19万平方米。据悉,这个项目是长安汽车集团、福特汽车、马自达汽车三方在中国的首次合作项目,成为福特汽车完善汽车产品产业链、占领中国市场的重要一步。
此外,在长安福特与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签字仪式上,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运营官吉姆·帕蒂拉表示,“长安福特重庆工厂的生产能力将由原先计划的15万辆提高至20万辆。”如此一来,未来福特中国年轿车生产能力将实现从原有的4万辆达到40万辆的巨大转变。
因此,称之为迂回前进一点不为过。业内专家分析,无论是长安汽车与江西江铃的握手,还是长安福特南京项目的设立,福特汽车都是幕后的重要主导力量之一。根据一家外资只能有两个中国合作伙伴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福特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是长安和江铃。长安和江铃能否整合在目前对于福特汽车公司来说,是其能否在中国继续扩张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福特推动长安重组江铃的醉翁之意不言自明。
福特中国落子的另一步就是整合旗下马自达品牌在中国的销售网络,通过早期收购马自达股权,曲线与一汽合资。在中国,一汽的实力和角色无可替代。作为历史上最早和中国接触,并最早和一汽打交道的企业之一,错失和一汽联手合资的机会对于福特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2005年3月底,马自达如愿以偿地与一汽成立了一汽马自达销售有限公司,负责销售马自达旗下所有的车型。虽然福特仍然没有出现在股东的名单上,但留有变数的股权还是为日后留下了空间。毕竟按中国汽车产业合资政策福特现在仍有一子未落,很多人猜测长安重组江铃之后,为福特腾出合资名额,而此时,马自达就是最好的桥梁,很有可能在将来会出现福特左手牵长安右手牵一汽的场面。相信这些都将在2005年年底前尘埃落定,而马自达在中国的一女多嫁,南京马自达、一汽马自达以及海南马自达之间复杂的婚姻关系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理清。
与此同时,2004年10月,福特的中国总部搬迁至上海。至此,从长江上游的重庆长安福特到江西江铃、南京二厂,再到上海的新总部,福特汽车的长江战略布局已经形成。最重要的是,中国44%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在上海。上海已经成为福特信贷和福特全球采购的中心。通过长安与江铃合作,福特将进一步与长安和江铃合作沟通,通过马自达品牌销售网络的整合,福特完成了其品牌在中国的整合,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战略布局。
很有可能,2005年将成为福特的转折点。
母品牌车型的隐忧
与其他跨国巨头相比,虽然去年长安福特的高速增长让福特尝到了甜头,但福特的中国布局才刚刚走上正轨。作为后续力量支撑,车型的导入对成败更为紧要。其子品牌马自达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显然优于母品牌。业内人士认为,作为马自达全球振兴的一部分,中国市场将是其重要的增长点。因此,马自达很可能会把绝大部分新车型拿到中国生产。一汽马自达合资公司成立的时候,马自达也证实在今后几年要拿来8款新车。同时,马自达在中国现有几款车型的市场口碑均不错,加之联手一汽,福特子品牌马自达在中国的发展被业界看好。
但福特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隐忧。有专家直接指出,福特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福特母公司的本土化的品牌整合,即长安福特的产品资源。
作为美国同胞,福特和通用在产品上有着相同的尴尬。在美国,福特和通用都有着值得骄傲的车型,宽大、气派,当然油耗也不低。然而这些品牌似乎与中国的国情不甚相符。在中国,丰田之所以“可怕”,就是因为其产品资源丰富,适合中国国情,很多产品早年间在中国就已经卖得很好。通用通过导入韩国大宇的汽车,成功地避免了这方面的尴尬,但是包括凯越等车型,还是颇费周折地进行了本土化改进。现在通用又在中国全力打造雪佛兰品牌,与其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资源有着很深的关系。那么,福特品牌的产品资源在哪里?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现阶段,跨国公司简单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更多地吸引消费者。适应中国的国情、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才可能是最终的赢家。嘉年华的失利便是一个教训。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更直接指出,福特要考虑的是拿什么产品资源到中国,拿不来适合中国的产品,一切都是空谈。
众所周知,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汽车集团(PAG)的战略意义就在于为福特带来“高额”利润,然而现实的回报并不乐观。福特最新公布的年报显示,2004年福特欧洲和首席汽车集团全年税前总亏损额为6.26亿美元,虽然比2003年的亏损有所减少,但始终还是处于亏损状态。望着老对手奥迪、雷克萨斯、戴-克、宝马等在中国豪华车市场闪转腾挪的身影,福特已经明显有了紧迫感。旗下豪华品牌也加快了在中国的步伐,捷豹、VOLVO、路虎均已进入中国市场,而顶级品牌阿斯顿·马丁也将于今年登陆。然而,就目前来看,已经进入中国的豪华品牌并没有很大的作为。
数一数福特集团旗下的品牌:林肯、福特、水星、捷豹、沃尔沃、陆虎、马自达……有“发言权”的产品太多了,但到底哪一个能适合中国?总不能一个个地试吧。福特中国董事长程美玮在上海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福特将每年带给中国市场一款新产品。或许,我们仍需用更多的耐心去等待。
啥叫自信明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