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中欧贸易问题上的硬伤
上周,中国总理温家宝建议,把给欧洲的金融援助同中国从欧洲获取贸易优惠挂钩,这引起了轩然大波。布鲁塞尔为了贸易法制定的需要,刚刚把中国定性为’市场经济‘。(译者注:背景见下文)。中方的这次行为被媒体描绘成至少是政策性地威慑。然而更准确地说,它显示了北京没有充分准备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担任领导者的作用- 虽然这个角色正是它极想要的。
中方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张声势。多数人相信这样的援助是不会实现的。中共的领导人不会激怒本国的人民,把钱浪费在欧洲各国的政府身上,让他们肆意挥霍,尤其是刚刚为美国承担了2008-2009年的投资损失。而布鲁塞尔也是不会作出贸易让步的。
但是,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中国如何对争论的问题处理不当 - 即使在本争论点上,它其实原本是有贸易上的功劳的。为了抵制中国将本国商品按低于其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外国销售,欧洲需要制定反倾销法案,现在争论的核心是,中国究竟应该被定性为“市场经济”,还是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市场经济”。这种定性会影响欧盟官员计算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成本‘。如把中国定性为“非市场经济”,布鲁塞尔,以及用同样方法计算的华盛顿, 就会用统计技巧来增加反倾销关税。
虽然北京没有上诉,欧盟和美国用的针对非市场经济的方法按照世贸组织的条款实际是非法的。根据中国入世协议,欧洲和美国最终将于2016年成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其他国家,比如印度、俄罗斯,虽然国内也有多重操纵,但早已被定性为市场经济。
欧盟这样玩技巧,自己也付出了代价,因为额外高出来的反倾销关税部分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承担的。究竟高出多少很难衡量。但是2006年,美国政府问责局在调查对中国按这种’非市场经济‘计算后的效果如何时,估算出对中国商品征的关税比向‘市场经济体’征的关税要高出60个百分点。因布鲁塞尔也用相似方法计算关税,可以假设在欧洲也是这个程度。
因此上周的这个大新闻实际显示的是北京是如何‘浪费’了它的法律和经济的制高点。把这种贸易问题同经济救助挂钩,使之看起来象一个性质严重的敲诈企图- 在欧洲最虚弱的时候,敲诈布鲁塞尔,以得到贸易优惠。它为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和其选民凸显出了这个事实,即虽然中国的市场已经开放,但中国仍然像个重商主义者那样行事,用它日益庞大的金融和经济影响力,来推动他人的行为。
如果北京能够通过更广泛的贸易谈判来获得‘市场经济’的定性,那会是更聪明之举。在其他一些场合,这种方法已经奏效。2004年北京说服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其定性为市场经济,把这作为开展自由贸易谈判的条件。北京也可以向欧洲提供更多的自身市场的开放,以使布鲁塞尔改变反倾销的政策。或者,它也可以在适当的场合,向世贸组织挑战欧盟的规则。随便哪个做法都会收效更好,同时也能为北京赢得信誉。
*** 中国经常会谈及说它要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辩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需要有比耀武扬威、滥用权势更好的手段。如果北京能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利害关系人那样行事,来商讨问题,而不是试图欺负或收买其经济伙伴,这样它的崛起和意图可以让人们的不安心理平息,也使它自己能更有效地为自己争取到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