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TICKMILL 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ThinkMarkets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荔枝返现285X70论坛全局菜单下方 -  icmarkets285X70
查看:54回复:6
常樂我淨
注册时间2006-12-07
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一生
楼主发表于:2007-10-26 22:48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1楼 电梯直达
电梯直达
http://www.56.com/n_v21_/c11_/1_/27_/guest7029554353_/zhajm_1173707597_928_/506000_/0_/12676582.swf 下载ftp://www.alcoo.com/down/film/video/shijia.swf
注:本片2006年由陈晓旭、崔涛、容榕等居士出资、出力完成制作。
TK29帖子1楼右侧xm竖版广告90-240
个性签名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覺學
為萬世開太平

广告
TK30+TK31帖子一樓廣告
TK30+TK31帖子一樓廣告
vvvvvv
注册时间2004-05-10
发表于:2007-10-27 05:09只看该作者
2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DODOJPY
注册时间2007-05-24
发表于:2007-10-27 07:57只看该作者
3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九九归一
注册时间2007-09-05
发表于:2007-10-27 14:43只看该作者
4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九九归一
注册时间2007-09-05
发表于:2007-10-27 14:44只看该作者
5楼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元亨利貞
注册时间2006-12-07
发表于:2007-10-30 05:55只看该作者
6楼
释迦牟尼佛传   星云大师 著 目 录        

第廿四章 三迦叶弃邪归正 
[/color] 第廿五章 频婆娑罗王的皈依
第廿五章 频婆娑罗王的皈依
第一章 序 说
第廿六章 在竹林精舍的教化
第二章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
第廿七章 只园精舍的建立
第三章 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思想界
第廿八章 波斯匿王的皈依
第四章 佛陀的家谱
第廿九章 归城施法雨
第五章 净饭大王与摩耶夫人
第三十章 诸王子出家得度
第六章 蓝毘尼园中太子降诞
第卅一章 净饭大王的逝世
第七章 相者的预言
第卅二章 最初的比丘尼
第八章 太子少年时的教育
第卅三章 制戒的因缘
第九章 美丽的耶输陀罗妃
第卅四章 僧团中的争执与安乐
第十章 太子出城去郊游
第卅五章 毘舍佉大心布施
第十一章 最大的诱惑
第卅六章 迦留陀夷其人其事
第十二章 太子立志去出家
第卅七章 玉耶女的悔改
第十三章 车匿和犍陟
第卅八章 善生长者归佛化
第十四章 苦行林中劝谏仙人
第卅九章 摩登伽女出家证圣果
第十五章 都城中的悲哀
第四十章 最初的迫害
第十六章 王师追至苦行林
第四一章 提婆达多叛逆遭报
第十七章 频婆娑罗王俗利劝诱
第四二章 阿阇世王忏悔得救
第十八章 访问阿罗蓝仙人
第四三章 迦毘罗城的悲运
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第四四章 特别的教化
第二十章 降伏魔军与魔女
第四五章 十大比丘弟子
第廿一章 成就无上正觉的佛陀
第四六章 从越只国到毘舍离国
第廿二章 初转法轮教团成立
第四七章 最后的弟子及遗教
第廿三章 最初的居士和信女
[color=#000040]第四八章 涅 槃
精工美元
注册时间2013-04-20
积极参与奖
发表于:2013-06-05 00:38只看该作者
7楼
自我之认识与突破 文/庄祖鲲 有关“自我”的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宗教及哲学都在探讨的问题。篆刻於希腊德斐(Delphi)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并且苏格拉底也认为,能认识自己,乃是最高的智慧。近代西方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尼采(Nietzsche),则倡导“超人哲学”,强调人可以用意志力,不断地自我超越。 在中国,早期儒家之中,孔子很少提到人性的问题,反而是孟子极力强调“人性本善”的观念,并以此为他“仁义之道”的基础。但是在他之後的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的观念,并藉此强调礼教。他的一些弟子们(如韩非子)受到他的启发,又创立了法家,推广赏善罚恶的治国之道。 20世纪以来,特别受到心理学的影响,西方人对於“自我”概念的认识,又有很大的转变。其中大致上可分为三大阶段与派别∶ 1. 自19世纪末开始,心理学开始萌芽,而以弗洛依德(Freud)为始祖的“心理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从梦的解析,强调一切人的行为主要都是受到性需求的潜意识所操纵。 2. 20世纪开始发展的“行为学派”(Behavior Science),则强调人的行为会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并且由於人性倾向好逸恶劳,因此主张以奖惩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这一派的观点,与荀子的性恶观点有些类似。 3. 1960年代以来,“人本心理学派”(Humanistic Psychology)兴起,成为当今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基本上是好的,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与机会,人的“自我”就会自主地去发展、成长,进而实现其内在潜能。因此他们强调“自我评价”(self-esteem)的影响力,主张采用“肯定自我”的途径来达到“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目标。他们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观念相当接近。 然而基督教的自我观,似乎与上述这些观点都大相径庭。因为基督教从第五世纪的奥古斯丁以来,就强调人有“原罪”。这样对人性的观点是否太消极了?由於这种对基督教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可能导致很多人对基督教信仰敬而远之。然而,究竟人的本性是性善或性恶?这个问题,仍是探索人生不能逃避的问题。 在圣经的《以弗所书》2∶1-20节中,保罗针对人性的问题,提出了基督教独特的观点。他先分析人类困境的根源,以及我们要如何才能“破茧而出”的秘诀,并指出了一条道路,使我们能得到生命的更新与突破。 1. 生命的困境(《以弗所书》2∶1-3) 首先,保罗在提到人的生命状况时,形容基督徒原来都曾经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人(2∶1)。换句话说,从基督教的观点看来,所有不认识神的人,都算是“死人”一个。 对很多人来说,“死人”是很刺耳的字眼。但是今天很多丈夫也常被自己的太太骂作“死人”,如果那些作丈夫的,能了解被骂的缘故,他的婚姻关系还可逐渐改善,否则就算挨骂,还觉得莫名其妙。以我结婚30多年的经验及观察,我必须承认,许多作丈夫的往往对太太的情绪变化没感觉、没反应。这不就像“死人”一样吗? 能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何圣经称不认识神的人为“死人”了。因为“死”在圣经中主要是强调“隔离”之意,正如中国人所谓的“生离死别”一样。也就是说,基督教认为∶一个人在未认识神之前,他与神的关系是隔绝的、中断的。也因此,他无法感受到神的存在及神的慈爱,所以他被称为“死人”。这就好比中风的病人,因脑溢血阻隔了脑神经与四肢神经的联系,导致手脚麻痹甚至瘫痪。那时,他的手脚就好像“死了”。 另一方面,“罪”也是容易造成中国人误解的观念。中文的“罪”是上“网”(即“网”)下“非”(即“匪”),所以“罪人”是“被网抓住的坏人”。但这与圣经所用的希腊文原意有极大的出入。希腊文“罪”的原意,是奥林匹克比赛的射箭选手“射箭未中靶心”。所以这“罪”在圣经中有独特的涵意,不是指人犯法或作恶,而是指人“未达成神造人的心意”。因为神是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而人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所以圣经上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3∶23)这一点,似乎与儒家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观点不谋而合。因为在中国人看来, 近乎神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圣贤”了。 然而圣经又指出,这“罪”不仅是一种静态的“不完美状态”,而且还是一种会牵引人去行恶的“力场”。从物理学的观点,宇宙中有许多种“力场”∶如重力场、电磁场、强力场、微力场等。同理,我们人类也都活在一种无形的“罪力场”中。保罗就指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马书》7∶18)。人生的困境,就是在此情况下产生的。 《以弗所书》2∶2-3具体地指出,这“罪力场”有三种力量∶就是今世的风俗(2b节)、空中的邪灵(2c节),及肉体的私欲(3b节)。我们今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这三种力量的影响、牵扯和操纵。以至於正如许多人常感叹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今世的风俗包括流行的时装、音乐、道德观、价值观等等。我们常常是随波逐流,很少人能挺身而立、抗拒潮流。所以今天有人抱怨台湾的社会“恶质化”、“黑金”横行,但是又有多少人身在其中,却还能洁身自爱?同样,许多人一方面指责中国大陆贪污很严重,但是一旦他自己去大陆作生意,也一样走後门、送红包、拉关系。所以社会风气的影响力,是极为庞大的。 私欲更是另一个令人难以挣脱的力量,每个人都曾感受到那种无形之茧的缠累。许多人自夸有“为所欲为”(To do what you want to do)的自由,其实他们只是自己私欲的奴隶而已。譬如爱吸烟喝酒的人,都自称有吸烟喝酒的自由,其实他们都在烟瘾、酒瘾的控制之下,无法自拔,与有毒瘾、赌瘾的人相差无几。他们所失去的,乃是那种“为所当为”(To do what we ought to do)的真自由。 然而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风俗和私欲还只是外在看得见的。而真正操纵我们行事为人的力量,乃是那隐藏在幕後的“邪灵”,它才是那勾引我们的私欲和腐化社会风气的背後元凶。但是对那些不相信也未曾体会过灵界势力的人而言,邪灵和神一样,似乎都是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东西。但基督徒当深知它的权势,看穿它的技俩和把戏。 虽然我们都是身不由己,却也难辞其咎,所以我们都成为那位公义、正直的神所定罪和审判的“可怒之子”(3c节)。 2. 生命的突破(《以弗所书》2∶4-7) 在上述这种情况下,我们乃是作茧自缚,又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中。依据基督徒的经历,救赎必然来自於外力,而不可能靠自力得救的。正如中风的人,在开刀取出血块之前,是不可能藉作复健运动来恢复健康一样。同理,要求一个深深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人,必须经由修心养性、积功德的途径,来达到修成正果、超凡入圣的境界,乃是缘木求鱼的。 基督教认为,既然人的“道德无力感”是来自於与神隔绝的後果,那麽对症下药的解决之道,也必须从重建神人关系开始。这种藉由认罪、悔改而得到的新生命状态,基督徒常称之为“重生”,来与先前的“死亡”状态作一个鲜明的对比∶在信主前,我们是死在罪恶过犯中(1节)、服在魔鬼的权下(2b节),并陷在咒诅之中(3c节);信主之後,我们却能与主一同活过来(5b节)、与主一同站起来(6a节),还能与主一同坐在宝座上(6b节)。这三步曲,乃是步步高升的阶段。 再以中风为例,当一个人脑溢血之後,首先要经过开刀除去血块。在恢复过程中,第一个好转的迹象是手脚开始有知觉了,甚至能略为动一动,这表示肢体“活”了。所以对一个刚信主的人,他的第一个属灵经验,乃是强烈地感受到神的爱。但是同时,他被罪所麻痹的良心,也逐渐复苏过来,能体会到圣灵的光照、提醒与责备(《约翰福音》16∶8)。 中风病人恢复的第二阶段是经过复健,然後能“站起来”,那就是一大突破。圣经经常以“从死里站起来”(raised up from death)来形容耶稣的“复活”。但是6a节的英文圣经却只用“站起”(raised up),而没有提到“从死里”。因此,此句固然还是可以翻译为“复活”,但是我觉得译为“站起”,或许更可以表达出原文中可能蕴藏的双关语──既是复活,又是挺身而立。因为我们原有的生命状态,是在魔鬼恶势力的蹂躏和压制之下,失去了自由;现在我们却能与耶稣基督一同挺身而立,大胆宣告“我站起来了!”。 中风病人的最後一个康复阶段,则是期望肢体可以随从头脑的指挥,行动自如,这才算是完全恢复一个人的尊严。所以,圣经以“坐宝座”来形容将来基督徒在天堂的光景。这种情景,就好像电视剧中看到的一幕。慈禧太后在文武百官环伺下,独自一个人满有威严地坐在宝座上。然後她呼叫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小李子!过来!”然後叫侍从搬一个小板凳,让李莲英坐下。虽然那只是一个小板凳,但是在众大臣们都得乖乖站著的情况下,那是何等的光彩和荣幸哪! 所以,虽然这第三阶段的经历,基督徒只能将来在天堂里才能享受,但是你能想像吗?我们这些不配的罪人,将来却能在天堂里,因著基督的缘故,与他同坐哪! 然而我们这一切的福分,却都是在基督里才能得到的,所以圣经一连说了三次“一同”。也就是说,是基督使我们与神那已中断的关系得以重新接起来,也是基督给我们力量可以抗拒心内和身外罪恶的势力,更是基督使我们罪蒙救赎、得到神儿女的身分,并得以享受神儿女的特权。这一切,都是出於神的爱及怜悯,是他主动采取的行动(4节)。因此,我们只有向神献上感恩。 3. 生命的塑造(《以弗所书》2∶8-10) 但是这救恩不仅是“本乎恩,也因著信”(8节)。首先保罗强调∶我们之所以能得到这新生命,完全是神的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功劳”。如果有人敢向神说∶“凭我的功德与善行,当然有资格进天堂!”那人真是傲慢自夸,因为没有人“配”进天国。我们的小惠、小功,在全然公义的神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其实就算是强调积功德的佛教,也默认这一点。只是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希望藉著无数次的轮回转世,能累积足够的功德,最後终能得到解脱。基督教则否定人自救的可能性,完全仰赖神外在的救拔。 但是救恩的获得,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人的信”,这“信”乃是人对神恩典的回应。有人说,要相信一位视而不见的神很难。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对。正如古代诗人辛弃疾有一首名诗,其中有一段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就像一个为情所困的鲁男子,有一天正在感叹∶“人皆有妻,翳我独无?”时,偶一回头,却看见那在昏黄的灯光下的异性知己,才猛然醒悟过来∶“唉呀!莫非她就是我寻觅已久,却遍寻不著的佳偶吗?”在此之前,他可能因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而感到茫然,却对近在眼前的知己视而不见,对她默默的付出,也未放在心上。直到此刻,他心窍一开、眼睛一亮,终於“得救了”。 很多真诚寻求生命真理的人,也有类似的经验。许多时候我们对神那默默的爱,无所知、无所觉,也就没有回应。直到某一个时刻,我们才对神“蓦然回首”。而当我们醒悟过来、向神回转,并以信心接纳他为主时,神就赐我们权利,成为神的儿女(参《约翰福音》1∶12)。从此峰回路转,我们的生命就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境界。 当然生命的转变不是速成的,我们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超凡入圣了。所以保罗又说∶“我们原是神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10节a)。“工作”这个字的希腊文为poiema,是英文“诗歌”(poem)的字源,但是这个字原来的意思丰富得多。所以许多英文译本将本段圣经的poiema这个希腊文分别译为“作品”(workmanship)、“艺术作品”(work of art)、或“杰作”(master piece)。因此,这里是强调∶每个人信主之後,我们的天然生命还要接受神进一步的雕塑,至终成为神的艺术杰作。然而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虽是神的“艺术作品”,但在我们有生之年,却都还是雕塑过程中的“未完成作品”。 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要因自己目前未臻完美而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因为在神的眼光中,我们就是他的“杰作”。信徒之间也需要彼此接纳、互相鼓励。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当发愤图强,竭力作讨神喜悦的人。因为我们成为基督徒之後,先得到可以分享神的性情的特权(《彼得後书》1∶4)。可是我们的生命,还必须在耶稣基督里,不断地被重新建造、雕塑。也就是将我们原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调整为以基督为中心的人生观。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为了雕塑我们,神有时藉著艰困或不顺的环境来琢磨我们。神有时也会安排几把雕刻刀(如常常唠叨的老婆、天天挑剔你的老板等)在我们的身边,三天两头来捅你一刀、戳你一下,剐你几层皮、挖你几块肉。但是当你平心静气地回顾你的人生时,你是否会发现你越来越有一点艺术杰作的样子了?孟子也有类似的感悟∶“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 然而我们的成长速度,在乎我们对神的回应。若是我们甘心乐意,愿意不计代价地跟随主,生命就能突飞猛进地成长。但若是我们踌躇不前、瞻前顾後,那我们就将是“不可雕的朽木”。所以有一些信徒可能信主多年,却仍是原地踏步。 神要雕塑我们的目的,是要预备我们可以去“行善”。但与佛教的观念相反,在基督教看来,“行善”不是得救之“因”,而是得救後之“果”。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因行善,而修成正果;我们乃是因信基督,得著圣灵的内住,而结出“圣灵的果子”,然後自然而然地能行出善来。而且对基督徒而言,“行善”不是仅仅造桥、铺路、捐钱、作善事而已,更重要的是去活出“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10节b)。因此,重点不是作什麽事(what you do),而是作什麽样的人(who you are)。 结论 我认为,中国儒家过分简化地将人性区分为“性善”或“性恶”,并不能表达出人性真实的状况。基督教一方面指出人有是非之心(即良知),而与孟子、康德等人所见略同。然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指出,人因著本性,无法行出他良心所知道的善来,这就又认同了荀子及行为学派心理学的观点。所以圣经的人性观是认为∶人类都陷在“本知善,却又本行恶”的道德困境中。 生命的突破,首先乃在於人能够认同基督教这种对人性的剖析,愿意回归,并与神重建已中断的关系。在基督教里,这就称为“认罪、悔改、接受主”。经过这个“重生”的过程後,信徒就可以在基督里被重塑、被更新,逐渐展现出基督生命的荣美来。最後就能破茧而出、展翅高飞。所以,基督教认为正确的人生成长过程,乃是先“否定自我”(即“认罪悔改”);然後在基督里重新“肯定自我”(即“视自己为神的未完成艺术杰作”);最後才是“超越自我”(即“生命的更新”)。这人生的三部曲,不但总结了古今中外有识之士对人性的看法,又指出一条使人超凡入圣的途径。 作者为三一神学院宣教博士,现在波士顿牧会,并为Gordon-Conwell神学院兼任教授。

本站免责声明:

1、本站所有广告及宣传信息均与韬客无关,如需投资请依法自行决定是否投资、斟酌资金安全及交易亏损风险;

2、韬客是独立的、仅为投资者提供交流的平台,网友发布信息不代表韬客的观点与意思表示,所有因网友发布的信息而造成的任何法律后果、风险与责任,均与韬客无关;

3、金融交易存在极高法律风险,未必适合所有投资者,请不要轻信任何高额投资收益的诱导而贸然投资;投资保证金交易导致的损失可能超过您投入的资金和预期。请您考虑自身的投资经验及风险承担能力,进行合法、理性投资;

4、所有投资者的交易帐户应仅限本人使用,不应交由第三方操作,对于任何接受第三方喊单、操盘、理财等操作的投资和交易,由此导致的任何风险、亏损及责任由投资者个人自行承担;

5、韬客不隶属于任何券商平台,亦不受任何第三方控制,韬客不邀约客户投资任何保证金交易,不接触亦不涉及投资者的任何资金及账户信息,不代理任何交易操盘行为,不向客户推荐任何券商平台,亦不存在其他任何推荐行为。投资者应自行选择券商平台,券商平台的任何行为均与韬客无关。投资者注册及使用韬客即表示其接受和认可上述声明,并自行承担法律风险。

版权所有:韬客外汇论坛 www.talkfx.com 联络我们:[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