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长篇连载我将每天发一点给大家
第一节 索罗斯来了
泰国首都曼谷在17世纪时还是一个不大的渔村,如今却“女大十八变”,已经发展成为 一个美丽多姿的现代化大部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起初,随着香港地区回归中国的日期不断临近,泰国政府的高级官员们便有点按捺不住 内心的喜悦,言谈举止之间透露着大捞一把的意味。中国要收回香港,哈哈!亚洲金融中心 的地位恐怕就要非曼谷莫属了。
一夜之间,泰国政府宣布给以往加以管制的金融松绑,泰国货币泰株紧紧追随美元。
泰国货币汇率稳定!
外国投资大量进入泰国!
泰国!
泰国!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泰国!企业界陶醉了,金融界陶醉了,人们陶醉了!
然而,就在泰国人梦景绵绵,满怀喜悦之时,一只巨大而又无形的手伸了过来……
自1997年年初以来,在泰国的全融炒作者中就逐渐弥漫出了一种不祥之兆,谁也说不 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感觉到心中有着众多的恐慌。
一些人悄悄地退缩了,但是,更多的人却在为泰国经济祝福。
2月初,一股浪潮涌了过来,引起了金融界少许的震动,在股市交易场所,一直被看好 的泰国货币铢转眼成了抛售的对象。时光流逝,泰国竟破天荒地出现了几家金融机构相互挤 提的事件。
善于安慰自己的泰国人很快地渡过了难关,尽管被证明这只是心理上的。
5月中旬,泰国金融市场上险象环生。官员们歇斯底里,惊恐万状,他们看到的是最可 怕的幻影:国际外汇投机资金在一股无形力量的驱使下,再度对泰铢发起了冲击。他们就像 一支军队,号令统一,大量抛空泰铢,企图迫使泰国货币贬值,以从中牟取巨额利润。5月 14日和15日两天,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泰国股票指数由年初1200余点狂泄至551 点。泰国全国上下顿时乱成一片,虽然泰国中央银行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的全力 配合下,对外汇市场进行联合干预,使泰铢汇率暂时稳定了下来,但泰国已遭受重创,外汇 储备大幅下降。
善良的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想当然地认为暴风雨已经过去。重建家园的时候到了。
然而,货币金融危机给泰国带来的伤痛毕竟一时难以治愈。政府官员的心里又在盘算着 新的大跃进,他们不愿自白错过在他们看来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在国内经济形势难以迅速扭 转的情况下,为减轻维持泰株汇率的沉重负担,刺激泰国式的外向型经济,泰国政府又连出 新招。
7月2日,泰国宣布,改变维系了13年的主要与美元挂钧的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 对泰铢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该消息一经传出,国际金融界顿时又是一阵骚动,在大洋彼岸,弹冠相庆者众。当日泰 铢对美元汇率即下跌18%。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的一个多月中,泰铢对美元汇率一直呈现跌 势,大有一撅不振之兆。
泰国经济已危若累卵,急得直如热锅之蚁的泰国中央银行手忙脚乱地分别在7月14 日、23日和24日.当泰铢汇率跌至1美元兑29.75、3250和32.63铢的紧要关头时,对市 场进行了最后孤注一掷的干预。
泰铢汇率跌至32铢的水平,就意味着泰铢贬值25%。
当泰国人一大早醒来才发现,他们在一天之内居然变穷了许多,货币泰铢眨眼间就失去 了1/5的国际购买力。许多人失声痛哭,一些人甚至就此归西。
人们惊恐地瞪大了眼晴,隐约感觉到正有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手在主宰着他们的命 运:投机活动使泰国金融业在大约300亿美元坏账的重压下苦苦挣扎,泰国中央银行曾融资 150亿美元的巨款试图力挽狂澜,将泰国的这条根留住,却不料被那只黑手卷走了40亿美 元。泰国人无不谈此色变,形容如同刮了一场热带风暴,作为经济血脉的金融剧烈波动牵动 了所有人的心。
曼谷的夕隆大街号称泰国的“华尔街”,近一公里的大街两边银行大楼连成一片盘谷、 亚洲、大城、泰京等泰国银行大厦前的喷泉哗哗地射出水花,象征着昔日的荣华富贵滚滚财 源。尽管这些大厦外观元甚变化,但纽约标准普尔评级公司正发出类似于讣告的文告,将泰 国8家大金融企业列入因呆账而需要特别观察的公司名单,这等于宣判了这些机构的死缓。 不得已,泰国政府宣布暂关闭50多家金融机构。
泰国货币一泄千里,吓坏了全国所有的民众,仿佛世界的未日就要来临。全国各地的银 行门前都排起了长队,人们将能提走的财物都全部提走。各大商店、网点的门厅都被潮水般 涌来的购物者塞得水泄不通,人们在利用手中的货币抢购所能买着的一切东西,从大米到洗 衣粉,从手纸到妇女的内裤。
泰市大幅贬值犹如巨石击水,在整个东南亚外汇市场掀起了涛天巨浪,而那只贪得无厌 的巨手又相继把其他国家的货币套作投机的对象。这就像是一起有预谋的集体屠杀事件,当 一个人被击倒之后,很快就会轮上第二个、第三个……
于是,菲律宾比索、印尼卢比(即印尼盾)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在7月11日以后实 行浮动汇率制,心惊胆战地等待着可能落下的那一只黑色巨掌。甚至于连一向坚挺的新加坡 元和港市也未能幸免,各国货币一路下滑,兑美元比率纷纷创出近年来的最低点。
8月11日,泰国政府决定接受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起的紧急救援计划,取消双重外 汇市场,不料,这一消息再度对东南亚各国货币形成了新的冲击。
由于印尼卢比汇率过去一直被高估,因而从7月中旬以来,总是受到某种神秘投机资金 的冲击。尽管在7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放宽卢比汇率,允许波动幅度至12%,但仍未能 摆脱外界投机浪潮的冲击。8月14日,印尼中央银行不得已宣布取消卢比汇率的波动幅度 限制,允许卢比自由浮动。卢比汇率就如同开闸之水,从前一口的1美元兑2637.5卢比狂 泄至2787.5卢比,15日再跌至l:2960 卢比的历史最低点。
受印尼卢比大幅下跌的影响,马来西亚林吉特在14日即从1美元兑2.5林吉特下跌至 2.765林吉特,15日再跌至2.825林吉特的低迷之点。同时,印尼和马来西亚股市连续下 跌,印尼中央银行采取了提高短期利率的措施支持卢比汇价。15日,港元兑汇率再度扯高 至7.75:l的心理关口,隔夜同业拆息升高到9厘,一个月拆息最高至9.5厘。香港股市 15日收市急跌400。83点,跌至16006点。
黑手,一只元形而又可怕的黑手。它在东南亚四处游荡,幽灵般地出没于各国金融与决 策机构内外,贪得无厌,还想再捞一笔。
截止到8月中下旬,菲律宾比索已贬值11%,印尼卢比贬值8% ,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 5%,新加坡元贬值1.5%,港市汇率一度跌至1美元兑7.7520的低点。各国损失的财富 累计相加达数百亿美元之巨。
那么,究竟谁是那只黑手呢?
东南亚人愤怒了,马哈蒂尔愤怒了。
1997年7月26日,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研究有关东盟与美国就地区安全问题进行 讲座一事的会议之外.指名道姓地诅咒着一个人的名字:乔治·索罗斯。
马哈蒂尔厉声责骂这名美国人暗中操纵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从而使当地的货币贬值, 其目的是要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惩罚。因为这些国家已将由军政府领导的缅甸接纳为东盟成员 国。
乔治·索罗斯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7月25日.索罗斯承认,他曾试图说服马来西亚和泰国不要让缅甸加入东盟,但是否 认通过操纵货币投机对这些国家施压,并说,“我们不可能把缅甸的自由的事业作为货币投 机的借口”。
其实,对索罗斯多少有所了解的人都大可不必相信索罗斯的片面之辞,他是做得出来 的。
这个人既是一位金融天才,又是一位自诩具有思想的人。
索罗斯来了,他终于来了,来到了我们每一位亚洲人的身边。
小心,看住你的钱包!
索罗斯究竟为何方神仙呢?
发表于:2006-09-24 02:21只看该作者
3楼
谢谢,期待着...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 ...
发表于:2006-09-24 03:15只看该作者
4楼
Thanks.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6-09-24 03:24只看该作者
5楼
谢!收藏!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6楼
第一节 索罗斯,一个捣蛋鬼
一个人倚仗自己的资金来对付整个国家及其货币营运,并获得了成功,此人就是66岁 的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这个国家是泰国,它的货币是铢。
现在是不是又要故伎重演呢?像索罗斯这样的人是怎样作好准备来冲击泰铢的呢?他如 何从铢中获得几十亿美元的利润呢?他需要耐心、一大笔钱(索罗斯可操纵150亿马克基 金)和一次经济危机(就像泰国现在的危机)。
泰国这头小老虎受了伤。此时“国际金融界的坏孩子”出动了,索罗斯的做法非常简 单:他只是散布谣言。他的话对全世界投机倒把分子就是金科玉律。谎话在全世界不胫而 走。
6月刀日的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写道:“像索罗斯这样的大投机家不排除使锑贬值2O 个或者更多个百分点的可能性。”
这是对铢宣判了死刑。现在世界各地的投机家都知道这一点:卖掉铢,卖掉泰国股票。
而泰国政府却无能为力。最后胁出路是:它在7月2日放开泰铢的汇价(过去是同美元 挂钩),其后果是泰铢自由下落。1美元可以买30泰铢(此前是近20铢)。
索罗斯现在正等待泰国铢跌到最低点,然后便大量买进泰铢和泰国股票。全世界的投机 倒把分子都在等待索罗斯发出信号。他一购买,大家都跟着购买,泰铢和股票也跟着上涨。 行市上升,交易所的交易赢利便滚滚流入他的私囊。他不顾交易所投机家的大忌,奋力与中 央银行对抗并且又一次得手。
作为股市天才的索罗斯
“下一次金融危机肯定会到来。问题只在于什么时间。”这是乔治·索罗斯不久前在纽 约宣布的。他以自己数十亿计的资金作赌注来对付泰国铢,在危机四伏的泰国火上加油的他 袖手冷眼,沉默不语。索罗斯量子基金会的经理斯但菜·德鲁肯米勒,在1997年7月泰国 中央银行宣告屈服之后喜形于色,他眉飞色舞地承认:“我们赢利了。”
其实,索罗斯闻名于世是在1992年,当时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向这位原匈牙利人俯首称 臣。通过货币投机,索罗斯在使他的投资者的财富增加的同时,也为自己聚集了之亿美元以 上的私人财产。索罗斯正慷慨地把这些钱花出去。他是美国,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慈眷 家。他设立的基金会即开放社会研究所在全世界有50多家分支机构,雇员超过l000人。
这位1930年出生的大投机家早在1989年就已经从日常交易中抽身引退。只有在采取向 英镑或泰国铢进攻这样的大行动时,他才会积极参与。在这种行动中,没有人愿意放弃利用 这位老人的辨别力。
作为业余哲学家的索罗斯
尽管完全有财力享受世界上的各种奢华,但乔治·索罗斯对此却很少有兴趣,自己的生 活十分简朴。他真正的爱好是为别人花钱。如果对某个慈善项目感兴趣,索罗斯就会慷慨地 向其提供资助,为此他可在一天之内掏出1亿美元。只有一件事索罗斯是一个子儿也不掏 的:有关犹太人的项目。“我保持中立。”这位生于匈牙利的犹大人如是说。
索罗斯想拯救整个世界。这位金融投机商承认,他有时把自己视作一个神。无论如何, 这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所做的善事是不容抹杀的。例如,他捐献了5000万美元以上的资 金,用以在受战争破坏的波黑采取援助措施和在萨拉热窝建造一个紧急供水系统。为了防止 俄罗斯科学家在苏联解体之后为中东的独裁者服务,索罗斯承担了他们中将近1/3的人的 年薪。
索罗斯对世界进行改良的愿望与他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位业余哲学家却不 能容忍世人以一种完全扭曲的理论来解释他的善行。索罗斯认为,元节制的资本主义已成为 自由人类最大的威胁。他说:“我只能一再对盲目信任市场的魔力发出警告。”“市场中留 有投机的空间是各国政府的错误。”
对索罗斯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索罗斯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时听过他 的课。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为索罗斯向世界专制政权宣战提供了合适的理论 依据。索罗斯亲身经历过独栽政体的暴政。在纳粹占领匈牙利时期,当时还是一名犹太儿童 的索罗斯曾被父亲用篡改过的身份证明隐藏在一个信奉基督教的政府官员家中。二战胜利之 后,索罗斯一家移民到英国。
索罗斯一向把自己看作一个“未能实现当哲学家抱负的人”。如果读了他最近就全球化 问题发表的长篇大论,你一定会得出同样的印象。按照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史蒂夫·汉克 的说法,他以此证明了“一个清醒的头脑和大量的金钱并非必然并肩出现?quot;。
索罗斯自己也认为他离精神错乱并不太远。他的祖父就是偏执狂。他偶尔也幻想自己会 发疯。对个人健康的担心使他开始追寻人生的意义,为此他成立了开放社会研究所。
索罗斯被看作是一个变化无常、思想跳跃性很强的人。他多年的老友、摩根一斯但利资 产管理公司老板巴顿·比格斯说:“他(索罗斯)对市场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直觉。”
当然,这并不能保证这位金融界的杂技演员偶尔也会失误。例如,在1994年对口元的 投机活动中,他在一天之内就损失了6亿美元,对此他个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乔治·索罗斯在有生之年永远不会得到英格兰银行的原谅。1992年他投下了巨额赌注 与英镑较量,结果严重损害了英国为防止货币贬值所作的努力并使英国被迫退出了欧洲货币 体系。
作为慈善家的索罗斯
对于像索罗斯这样一位赚钱不眨眼的超级剥削者来说,十分有意思的是,他居然在 1997年以慈善家的身份,被美国人自己评为“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乔治·索罗斯腰缠万贯,他自己就说:“我仍然是一个超级资本家。”在此次东南亚金 融危机爆发前,他已拥有大约25亿美元的个人财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在海外货币市场 上大肆进行投机倒把活动而盘剥来的。
近来,索罗斯因为慷慨捐资而成了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1996年他捐出了3.5 亿美 元,成了美国著名的慈善家。同时,他也因为把钱捐给一系列与他个人的“开放社会”主张 有关的已经成为热点问题的政治事业,以及撰写有关自由资本主义的离经叛道的评论文章而 引起争议。
与此同时,这位出生在匈牙利、经历了纳粹时代和*时代的犹太人又拿出了数百万 美元给东欧。
虽然他仍然是东欧地区从事慈善事业的力量之一,但他已开始将很多慈善活动转向美 国。1996年他为帮助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通过使医用大麻合法化的公民提案捐献了 l00万美元;为一项旨在对身患绝症者提供更有人情味和更实际的治疗的“临终关怀”计划 捐出了1500万美元;为一笔对合法移民提供帮助的基金捐献了5O00万美元;另外还捐献了 1200万美元,用以改进老城区和乡村地区的数学教学。
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给索罗斯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朋友。例如,当索罗斯捐献了 1600万美元支持那些主张开放软毒品市场的团体时,克林顿政府就感到很扫兴。此外,索 罗斯还是极端政权的不迫余力的反对者。他甚至对保守的政治家也提出批评,认为他们有民 族主义倾向。例如.捷克总理瓦茨拉夫·克劳斯就被索罗斯视作“最糟的西方民主制度的化 身”。
实际上,索罗斯应被以“爱国者”(并非那种同名导弹)的名份,入选美国某种名册之 中,因为他把从世界各地大肆搜括来的钱财用作慈善事业的对象,还是广大的美国民众。对 于1997年的世界民众,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民众来说,索罗斯恐怕就应以“打家劫舍的头 号国际大盗”而享有某种盛名吧。
看起来,索罗斯先生还真是一个蛮复杂的人物呢。
第二节 此次又捞了多少?
一向以快人快语而屡屡令美国人大伤脑筋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在1997年9月上 旬眼看东南亚金融危机即将告一段落时,宣称马来西亚在此次大劫案中损失极其惨重,共丢 掉了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如果从泰国铢年初货币动荡算起至今,光是马国的十二巨富 就损失了139.2亿美元。马哈蒂尔无不咬牙切齿地骂道,那个该死的乔治·索罗斯使得该 国40年来的经济成果已毁于一旦。
那么,被敬称为“大炒手”的乔治·索罗斯究竟在这场金融大风暴中获利多少呢?
最近的美国《商业周刊》为世人提供了某种答案。
该杂志宣称,由索罗斯管理的量子基金会在整个1996年的成绩都相当令投资者失望, 从1997年初到6月底的成绩也不是十分光彩夺目,直到7月份,基金会的成绩才大步跃 前,将前6个月的盈利翻了一番。
1996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扬了22个百分点,而由乔治·索罗斯任董事会主席的 量子基金会却在低谷中徘徊不前,不去赢利倒也罢了,基金会还全年亏损了1.5个百分点, 与华尔街上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基金会相比较,简直就是相形见绌,黯然无光。
对于索罗斯而言。这可是他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考验之一了。他改变了那种半退休、半 隐居的生活方式,从公众之中又潜匿于幕后,精心策划发动了一系列的量子反击战,以为自 己捞回名声。 1997年上半年,量子基金会的业绩虽然增长了14个百分点,但与道琼斯指数的20.6 的百分点的增长比起来,依然没有丝毫可以大吹大擂的资本,这就意味着,投资人投入量子 基金会所获得的回收,还比不上购买美国的蓝筹股呢。
索罗斯可真有点着急了。他想自己今年已六十有六了,到这个时候再出点乱子,岂不是 要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不成。于是,他如同一只热锅蚂蚁,到处东奔西跑,终于,功夫不负 有心人,东南亚市场这块大肥肉让他给瞅准了。
从1997年6月底到7月底的这一个月内,量子基金会的增长从14个百分点一举上扬到 27.1个百分点,几乎使上半年的盈利培增,据称,该基金会截止到7月底的总资产已上升 到170亿美元,金融风暴前的资产总值约为15O亿美元,所以照此推算,素罗斯砍杀东南亚 诸国已为他的组织创造了约20亿美元的盈利。
那么,量子基金会的盈利从何而来呢?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东南亚货币中的泰铢、 马币和印尼卢比,直接对量子基金的盈利作出了贡献。
当然,在这场金融大风暴中抛头忑面扮演角色的,还不只是索罗斯和他所领导的量子基 金会。在全球各冲击型基金组织中,资产仅次于量子基金的“猛虎基金会”(Tiger Fund 和它属下的“美洲虎基金会”(Jaguar Fund),便曾在风暴中大量抛售泰铢和其他东南亚 货币,兴风作浪,张牙舞爪,与量子基金会如出一辙。泰国铢一经跌人谷底,美洲虎基金自 1997年初以来的盈利,便从微不足道的0.7个百分点上升至11.7个百分点。关心基金动 向的人士都知道,这个基金会今年来便一直看淡美国股市,所以11个百分点的盈利便直接 来自对东南亚诸国货币的扫荡,这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可见索罗斯并非单枪匹马地和一群亚洲虎在进行殊死拼杀,而是有一群美洲虎站在他那 一方。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6-09-24 03:43只看该作者
7楼
发个连接大伙自己去看多多.呵呵.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6-09-24 06:26只看该作者
8楼
up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6-09-24 09:47只看该作者
9楼
原帖由 snaketotem 于 2006-9-24 11:43 发表 发个连接大伙自己去看多多.呵呵.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10楼
人就是要有坚持。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6-09-24 17:47只看该作者
12楼
原帖由 投机之王 于 2006-9-25 01:19 发表 国内人根据一些报道+臆想胡编的,没什么价值。
学知识,赚大钱
损了不痛心 赚了要收手
发表于:2006-09-24 21:01只看该作者
13楼
原帖由 foxtbs 于 2006-9-25 05:47 发表 你怎么知道,难道你看过比这更好的?
14楼
第二章 世界上最伟大的投机家
“我生来一贫如洗。
但决不能死时仍旧贫困潦倒。”
第一节 为钱而活着
1992年9月15日下午5点30分,椭圆形的桌子后面,乔治·索罗斯安然地坐在他那 张高靠背的皮椅中,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凝视着33层楼下面中心公园的紧张情景和通勤高 峰时期人们的一举一动。再次逐鹿这场游戏,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令他兴奋不已。
近来,每当索罗斯步人曼哈顿中心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处,他总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不是 这儿的老板,而更像是一个参观者。但今天他深感事实的确如此。他可以攀上一座高山,亦 可搞垮某家银行。他确信自己仍能够玩这场游戏……而且会比大多数时候玩得好。或许会比 任何人玩得都好。
试设想如果近年来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远游上,那情况该会如何呢?自1988年以来, 他就将这个企业委托给斯但莱·德鲁肯米勒,一个有着光辉金融管理业绩的年轻总管,经营 一直很顺利。如果索罗斯出现在办公室,他就与德鲁肯米勒共同议事,尽管他们时常会因为 对金融市场持不同见解而吵翻。
那些日子,索罗斯本该前往东欧和前苏联,帮助组建和培训他在80年代建立的慈善基 金会,促使这些国家演变成民主社会的典范。几年来,他在金融市场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 精力,赚足了他曾经需要的金钱。现在,已步人生命黄金岁月的他,在尽可能地逃避办公室 中那种枯燥乏味的生活。他更愿意同匈牙利或罗马尼亚基金会中的下属们聚在一块,或是在 波斯尼亚泥泞的街道上跋涉着,亦或是去参加冒险活动。
但今天是个极不寻常的日子。乔治·索罗斯将要投下金融史上最大的一笔赌注。大战将 临,有的人会心脏狂跳不已,在地板上来来回回地踱步,抑或是向早已战战兢兢的下属们神 经兮兮地发火,但是这向来不是他索罗斯的风格。他的脑子在快速地转动着。坐在那儿,他 处之泰然。每当要有大的动作时,他都会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这种作法对吗?我会输得一败涂地吗?
他凝视着都市中初放的华灯,思绪却早已飘到千里之外。他如果在伦敦会更富有吗?他 不能完全肯定。或许今天这一切都元关紧要了。
通常,乔治·索罗斯喜欢住在远离华尔街金融区的地方,而且他无需亲临纽约股票交易 所,就有把握知道怎样能赚到一大笔钱。
他有自己独特的投资方式。这种独特的投资方式使他能够百分之百地对金融市场了如指 掌,所以他无需生活在闹市区。他惯于呆在中区,喜欢在紧张刺激的风险中求得须臾的惬 意。他的办公室温暖如家,墙上挂着一些画儿,桌上摆放着家人的照片。但离索罗斯办公室 飓尺之遥的下属们却端坐在冰冷的计算机屏幕前,正视前方。好像如果他们的头向左或向右 稍稍们一下,就会表明他们上班期间在打瞌睡。墙上有一条标语一一一看得出是用计算机打 出来的——上面写着:“我生来一贫如洗,但决不能死时仍旧贫困潦倒。”
这就是乔治·索罗斯的信条。已年届66岁的他,富有得令人难以想象。他清楚,在这 场“竞争”中已获胜,他将不会死时口袋空空。的确,他辞世之时可能是美国最富有的人士 之一。然而,没有人敢建议说,该是摘下这条标语的时候了。毕竟,办公室中的其他人仍需 要这种动力。有些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发财,拥有了几百万美元。他们也将不会死时两袖清 风。好像在乔治·索罗斯周围工作的人都加入到这场“淘金”狂潮之中,而且都交了好运。 索罗斯基金管理处看起来与诺克斯堡不同,也不难进入。但是,它却拥有与诺克斯堡相同的 令人陶醉的金钱气息。
都市渐渐步人夜色,索罗斯却几乎没有觉察到。他是个四海漂泊,四处为家的商人。作 为一个投资者,他对东京、伦敦的金融市场同华尔街的金融市场一样兴趣浓厚;在密切关注 布鲁塞尔和柏林的经济动态的同时,也关注波里亚和鲍基西亚所发生的情况。现在,他的思 绪已不在办公室,而是萦绕着西欧。那儿是眼下他朝思暮想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一直在追踪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状况,并且预感到这条导火线将 会冷不及防地引发一场金融大爆炸。
索罗斯是个谙熟金融业的理论家。他喜欢在股票、债券和货币“实验室”中测试他的理 论。这是个多么奇妙的实验室啊!那里没有灰色地带。股票或是攀升、或是下跌,或是保持 原状。关于股票市场操作的理论都能根据逐日的结果得到验证。
许多投资者认为金融世界应该是有序的,股票的价格也应有其固定的逻辑。辨明这种逻 辑,你才能发财。
索罗斯则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金融世界是动荡的、混乱的。他认为:辨明事理,你才 能大捞一笔。如果把金融市场的一举一动,当作是某个数学公式中的一部分来把握,是不会 奏效的。索罗斯深信数学是不能控制金融市场的。
心理因素能够控制市场。更确切他说,是掌握住群众的本能才能控制市场。
了解群众何时、以何种方式聚在某一种股票、货币或商品周围后,成功的投资者才会走 到台前来。
这就是索罗斯的“坚果壳”理论。
目前,乔治·索罗斯正在整个欧洲的金融世界验证他的理论。过去几年中,他一直在那 里应用这种理论,暂时退后,等待着适当的时机,等待着喧闹的股民的呼声。
一旦他听到这种呼声,他就会一跃而起,抓住机会。当他预感到正确地把握住了金融局 势,他就不会再有顾虑。这次,他确信他是正确的。
而且这次,他准备投下投资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赌注。
如果他失败了,他将会输掉一笔钱。这无关紧要。以前他也没有钱。以1987年10月的 股票市场崩溃为例,他错误地理解了市场,最后,他才不得不提前放弃造成经济损失的计 划,以免遭到更大的损失。那次,他失去了3000万美元。
但更多的时候,他在赢钱一一一因为他是经纪人中的精英——他投资得如此之好,以至 在1981年6月被institutional lnvestor杂志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金融管理者”。
在1989年以前,只有一年,当他成立旗舰基金会时遭受了挫败,那年是1981年。非常 简单,金融市场中没有谁·做得象索罗斯那样好,而且持续如此长的时间。范伦·E·巴菲 特比不上他,彼得·林奇也比不上他。没有人能同他相提并论。
他的记录在华尔街是最棒的。
在办公室的那个夜晚,他不断地在想着伦敦。此刻,时针已指向晚上10:30。那里是 事件发生的地方,却不是在纽约市。
一丝欣慰的表情掠过索罗斯的脸庞。他回想起1989年9月9日,柏林墙倒塌的重大日 子。
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天对于现代历史来说是多么重要。有些人认为,或者至少他们希 望,随着柏林墙的倒榻,一个新的联邦德国将会东山再起并繁荣昌盛。
索罗斯则不这样认为。他的想法经常与众不同。他预感到新德国在统一后将要渡过一段 困难时期。同时,他预感到德国将会转向国内,顾及本国的经济问题,解除同其他西欧国家 不重要的经济联系。
因此,索罗斯认为,关注国内发展的德国,将同其他欧洲国家取得广泛的联系,尤其在 货币上。
他在观望,在等待。
第二节 出奇制胜
1990年索罗斯观察到英国采取了加入新的西欧货币体系——即汇兑机制——的决定性 的一步。他认为英国此举是一个失误。英国的经济本来不强大,加入汇兑机制,将使英国几 乎同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力量——统一的新德国——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有利有弊,而英国将完全依赖德国。作为这个区域中的经济最强国,德国将 有权决定何种经济措施对其他西欧国家有利。索罗斯认为,此举最终将证明对英国来说是致 命的。
因为英国可能想要在其货币政策上向前迈进一步,而它又没有这种能力。于是,将不得 不使其政策同占主导地位的德国的货币政策相联系。
正如索罗斯所预言的那样,1992年西欧遭受了金融危机。包括大英帝国在内的许多经 济体系出现滑坡。英国企图降低其利率。
然而,德国人因为其国内原因不愿意降低利率:他们深深惧怕通货膨胀会再次出现在德 国。20年代的恐惧,他们至今记忆尤新,正是那场通货膨胀导致德国的经济走向崩溃。
如果德国不降低其利率,其他欧洲国家也不会降低。这样做会使它们陷入削弱其货币的 危险境地之中。而且货币一旦削弱。只会使袖手旁观的国家渔翁得利。
所以,英国正陷入窘境。
它的经济情况很槽糕,英镑面临日益升值的压力。英国力图改善其经济情况,但这样做 的话,它就必须让英镑贬值,使其出口更有利。
依据汇兑机制的条款,英国被迫保持1英镑兑换2.95德国马克的比率。
1992年夏季过后,英国政府坚持要在这次风暴中求得生存——将不贬值英镑,不脱离 汇兑机制。反正,他们会混过去的。
乔治·索罗斯认为这实属一派胡言。
他更了解情况。他知道英国经济已处于何种可怕的境地。他们不可能继续保持汇兑机 制。他们不得不弃船而逃。
9月中旬,危机开始了。
谣言四起,说意大利人要让里拉贬值。于是纽约的经纪人蜂拥着抛售手中的里拉。 9月13日,星期六,意大利里拉贬值,但只是下降了7%,仍在汇兑机制条款所规定的 限度内。
认为欧洲中央银行将承诺使其货币保持在汇兑机制限度的投资者,因为此举赌注大赚了 一笔。认为汇兑机制联盟的国家会超出条款限度而不下赌注的,看起来似乎很糟糕。
但如果意大利人如其所言使里拉贬值,可能还会有第二次浪潮……可能这次该要开始抛 售先令了。
一时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投资者和公司纷纷对西欧诸国政府决意让汇兑机制决定兑 换率,大失所望。现在,他们急于想使那些被削弱的各种货币脱手,包括先令在内。 随着9月15日的过去,乔治·索罗斯关于英国会使英镑脱离汇兑机制的信心在日渐增 加。
斯但莱·德鲁肯米勒认为时机已成熟,应该下赌注对付先令。他将想法说给索罗斯听。 索罗斯开了绿灯,甚至让他赌下一笔比预想要大得多的赌注。
于是,斯但莱·德鲁肯米勒遵照索罗斯的咐瞩,抛售了价值100亿美元的先令。
索罗斯看来非常自信,动身去了第五大道他的寓所。那晚他睡得很香甜。
次日清晨7时,索罗斯住所的电话响了起来。那是斯但莱·德鲁肯米勒打来的,告诉他 一切顺利。当索罗斯人睡之时,他已获得9.58亿美元的利润。在这场汇兑机制危机中,索 罗斯获利的总值接近则亿美元。
英国人称9月15日一他们被迫将英镑从汇兑机制抽出的那天——为“黑色的星期 三”。
而索罗斯则称它做“白色的星期三”。
正是这个赌注,认为英国将会使英镑贬值而赌人100亿美元这一举动,使得索罗斯闻名 于世。
这一事件成为他投资的出奇制胜的妙计。
第三节 神坛上的索罗斯
因为这个赌注,索罗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投机者——成为金融界的一个神话。
1992年9月后,乔治·索罗斯便被诸多的神话传说所包围。
其中一个神乎其神的便是说他能够调动市场:他所说的一个词,诸如像黄金那样的一类 商品,或是像马克一类的货币,将会导致贸易上的一个转机。价值的升降,完全因为他的一 句话。
他似乎万元一失,百战百胜。
1992年11月,即他倾全力而出对抗英镑的两个月后,一位记者所作有关索罗斯的电视 报道可以用来印证他调动市场的能力。“你投资黄金,并因为你在黄金上投资了,所以大家 都认为该在黄金上投资,于是价格上涨了。你写了一篇对马克的价值表示质疑的文章,于是 马克价格下跌。你在伦敦做了一笔房产生产意,一夜之间价格下降的趋势似乎有了逆转。谁 人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索罗斯对这些赞誉似乎很欣赏,并主动提出了一些看法。
“近来,”他开始说道,“我的影响力被夸大了。事实上,我对此十分清楚。这一点将 会被纠正过来,因为人们会意识到的,”他舒心地一笑,“我不是百战百胜,你们知道,只 是现在我占上风,将来也会有占下风的时候。”
这两方面的叙述都不妥当。
他的影响力并没有被夸大其辞,同时也没有迹象表明他将会走下坡路。
当《商业周刊》问及他作为这样的权威有何感受时,他回答道他感到开心。
开心!
有些人并不仅仅为了开心。
至1994年,关于索罗斯的神话散布得如此之广,连华盛顿都对此颇为关注。如果索罗 斯果真能调动中场,如果财富具能因为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或失或得,那么这个人难道不是一 种威胁吗?难道不应该对乔治·索罗斯加以控制吗?
这便成为有关此人的主要话题之一。此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了鲜有人为的金 融界泰斗。
作为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他所积累的金钱比大多数人一生,或是成百个人一生 所见过的金钱还多。但是仅有一部分归功于笼罩着他的神秘氛围。
乔治·索罗斯远远不是只赚了几十亿美元的人;也远远不只是如《金融家》所说,搞垮 了英国银行的人;更不止于,如《商业周刊》所誉,是能够调动市场的人。
第四节 华尔街头的暂学家
金钱,对于索罗斯来说,其吸引力曾一度极为有限。
他并没有期望自己成为世界级的投资者,去赚大把大把的钞票。相反,他渴望自己成为 一个哲人:并且时常感到在知识的王国中倘祥比做金融更惬意。
然而,他发现自己深具赚钱的天赋一一一并且是赚大钱。这一切似乎来得很容易。或许 这就是为什么他感到被金钱所污染的原因。他不仅仅想积累财富,他想用自己的生命做更多 的事情。
这并非指索罗斯认为做金融投机生意不光彩,或是把它仅仅看成是赌博,他并没有力自 己所从事的事情找借口,他只是没有从中获得乐趣。他渴望能力他人作点贡献一~能被人们 牢记不忘的贡献。
他认为自己是个哲学家,而不是一个金融家。他喜欢称自己为一个失败的皙学家,这是 他早年曾想要实现,现在却已放弃的梦想。
他最大的梦想是给世界增添知识一一一即世界以某种方式运转,以及人类在世界中起什 么样的作用。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在一直寻找这种知识。这种探索带他步人了哲学天地。曾 几何时,他希望成为一名哲学教授。他研究经济,但对于那个世界来说,他总好像是一个匆 匆看客而不是永久居民。
索罗斯感到自己被所学的经济方法所愚弄,认为经济学家对世界运转的方式缺少切合实 际的理解。他们做白日梦,谈论的只是理想状态,错误地认为世界是一个理智、有序的地 方。甚至还在青年时代,索罗斯就清楚地知道,世界远比经济学家让人们所相信的更混乱。
当索罗斯开始形成自己理论之时——有关知识的理论,历史的理论,包括将来的金融理 论——他就深信这样的基本理论依据:世界深不可测,完全无理性、元秩序。简而言之,世 界难以把握。
他想以出书的形式将其理论提出来,但发现使这样的书通俗易懂具可读性却很难做到。 甚至有时他对自己所写的东西也深感费解。他深感知识的领域很难征服,他决定去寻找自己 能够征服的领地。
这个决定,在某种意义上说,很容易做。况且,他也不得不为生计考虑。为什么不通过 尽可能多地赚到钱的方式来证明他比其他的经济学家更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呢?索罗斯 认为,金钱能力他提供一个舞台,使他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赚钱,简单他说,依然可以帮 助他成为一位哲学家。
他所进入的世界,是高级金融世界,有极高的回报。然而,风险也高得令人畏惧。这不 是心理承受力低的人能驰骋的天地。
可能胆量小的人能够风光几年。但最终,巨大的压力会降临到他们头上,这是一种对别 人的钞票负有责任的压力。投入其中的代价是昂贵的:牺牲睡眠、放弃休闲、失去朋友与温 馨的家庭生活,因为在金融市场中形势极其凶险。迟早,这些心理承受力低的人要另寻他 路。
相反,索罗斯,心理承受力极强。他看起来极其沉稳,喜怒不形于色。投资成功,他会 偶露满意之容;投资失意,他不会像有些人那样冲到最近处的房顶或是摩天高楼之上寻其末 路。他心平气和,沉着冷静,很少会歇斯底里地狂笑,亦或是抑郁寡欢。
他,正如自己所评论的,是一个评论家,的确,他曾开玩笑说他是“世界上拿薪水最多 的评论家”。这表明他有点像是个局外人,能置身于战场之外。“我是就过程进行评论,而 不是缔造企业的企业家。我是判断企业状况优劣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我的作用是品 评,并通过决定买卖来表现我的判断。”
尽管从1956年起,他先在伦敦,然后在纽约投资商业,但他事业真正起步是在1969 年,那时,他建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会,取名量子基金会。除80年代初的几年以外,在其 后的25年中,他一直积极地经营着这个基金会。在80年代未,他采取低调态度,把大部分 精力花在慈善活动上。然而,他经常同管理基金会的人保持联系。
此公司是第一批被允许非美国国籍的投资者可以自由投资的海外公司。大多数海外公司 受美国法律限制,不得超过”位投资者,并且通常规定最小投资额为10亿美元。同时,它 没有防备损失的政策,是那些愿意拿钱冒惊人风险以获重利的富人们的的超级投资伙伴。索 罗斯公司出售的是短小、过时的复杂的金融设备,而借人的却是大量的资金。
公司经营初期,一些小的经营者采取混合股票获利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保证经营者能 将其有价证券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长期的指当市场上扬时可以获利的股票,短期的指市场 下跌时可以获利的股票。
索罗斯与其他一些公司的巨头抛弃了这种策略,超出了美国的股票市场的范围,在全球 范围内对金融市场的股票、利率和货币等方面进行全面把握。平均每个交易日,索罗斯公司 就能买入或卖出价值7.5亿美元的股票。
他的业绩元一例外,均令人震惊。如果1969年索罗斯创建公司伊始,有人投资10万美 元并且追加全部股息,到1994年春季他就会拥有1亿美元——联合增长率为35%。对于一 个规模相对小的公司来说,这种回报已异乎寻常,同时这种作法震惊了华尔街。
1969年,索罗斯公司的股票每股价格为41.25美元,到1993年初,每股价值 2.154355万美元,到1994年6月,每股价值2.26万美元。要成为公司的会员,其最小 投资额为100万美元。根据大多数报道,索罗斯拥用113的公司股份。
索罗斯赚钱并没有采用老旧的方法。19世纪的美国工业巨子,像洛克菲勒和卡耐基, 是通过建筑工业、石油和钢铁积聚财富。而乔治·索罗斯既没有自己的公司,又没有任何工 业基地。他的独到之处是运用大笔的资金,在金融市场中机动灵活地运作。
第五节 全融终结着 尽管身材矮小,索罗斯看上去体魄强壮,像名运动员。他的头发很短,略带波浪,戴着 一副金丝边眼镜。有人说他看上去像位经济学教授,或是滑雪教员。他英语说得十分地道, 尽管略带一丝匈牙利口音。一位作者曾如此描述他:“双眉微蹩,下额瘦削,嘴唇很薄,身 材魁梧,极富热情。头发很短,声音平板而略显沙哑……”
于是,人们以为他是个粗俗的人,而且惊奇地发现他与别人毫无二致。《监护人》上曾 写道:“他看上去并不凶,样子平和,略带匈牙利口音,一派欧洲显贵的气度。前额上的皱 纹,是在商场上冥思苦想留下的岁月印痕,亦显露出他极为推崇的学者风范。” 《观察 家》的一位作者认为索罗斯极具欧洲人的气质。“他体魄强壮,气度优雅,带着抹不掉的贵 族气息和不温不火的奥地利及匈牙利中层社会的态度。早期,人们很容易地把他想象成这 样:坐在维也纳一个古老的咖啡厅中,一边吸着摩卡咖啡,一边与托洛茨基下棋。”
英国报纸《独立者》给予索罗斯如下评论:“他不是80年代上演的有关华尔街影片中 那个完美无暇的戈登·格科。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岁,可能是由于他坚持不懈地打 网球,并对纽约所提供给极其富有的人们的那种奢华的生活方式缺少好感。他既不吸烟,也 不饮酒,对食物的口胃也是中等。他看上去更像一位治学严谨、不修边幅的中欧国家的教 授。”
到了70年代未80年代初,索罗斯深深感到投资带来的痛苦。这种源于投资增长的方式 远远超出他想象的控制范围。
然而,他是一个能逢凶化吉的幸运者。他继承了父亲的这种技能,并在二战中于1944 年在布达佩所为了躲避纳粹使用过这种技能。在金融市场中,求生有时意味着能迅速撤退。 在80年代初期,索罗斯就是这样做的,他采取低调态度,他让别人管理基金会。
然后,他做最终的决定。他希望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东西,不仅仅只是投资上的成功。 他不是享乐主义者,所以金钱能带给他的东西是有限的。他想把钱用在有益的事情上。因为 他无需征得家人或董事会的同意,因此一旦他决定如何用钱,他就可以径直地去做,把钱投 出去。
这种自由与权利,使他能够充分细致地考虑自己的决定。最后,他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 策,首先在东欧,然后在前苏联投资,以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索罗斯离开匈牙利己有数十年之久,因为他不愿遵循统治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这种思 绪壮大于东欧与苏联的“闭塞”国家冒犯了他的原则,因为他深深笃信美国与西欧的政治自 由与经济自由。
通常一些西方政府,有时是一些私人基金会,妄图在这些国家造成凹痕。然而,西方从 来没有人想过要引起如此深远的变化。
索罗斯认为自己能够接受这个挑战。正如他教自己在投资上所作的一样,他将缓慢起 步,认真监察整个过程,谨慎地运用资金。他希望——这是个长远的希望——能开启这些闭 塞国家的大门。
他想利用自己的金融资产,在东欧及苏联的民众中制造影响,要产生影响且不引起怀疑 很难做到,要赢得政治权威人士同意他的作法也许并非不可能。然而,他想试一试。
事实上,1979年在南非他就开始了援助行动,只是最终功亏一赘。然后他转向东欧, 于1984年在匈牙利建立了一个根据地。后来,他分别在东欧的其他地方和苏联也建立了自 己的根据地。
刚刚在这些国家的一些地方站住脚,有点成绩,这些国家政府的怀疑与敌意便纷至沓 来,尽管后来索罗斯的基金会非常火爆。到叨年代中期,他为这些基金会捐赠了几亿美元。 在1992年和1993年,索罗斯捐购了5亿美元,并承诺再捐赠5亿美元。1993年,他给俄 罗斯的捐款比许多西方政府还多,虽然他曾声称那里的形势是“灾难性”的。
乔治·索罗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已经变成了乔治·索罗斯一一一世界最大的 慈善家。
从多瑙河到乌拉尔,他成了西方最重要的私人捐赠者。许多人赞誉他是圣人,债世疾俗 者骂他是入侵者。最终,索罗斯找到了一个方法以示区别,既赢得了尊敬,又在华尔街与伦 敦之外成绩斐然。
旨在打开阔塞国家的慈善行为带给他的满足感,远远超出了积蓄财富本身。同样也带给 他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他喜欢出风头——确实,他渴望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他有兴趣让全 世界知道,他不仅仅只是一位罕见的巨宫。
然而,索罗斯并没有完全满足,因为他知道公众希望他透露投资过程中的秘密。他想出 风头,但只想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他想尽可能保持住他的个人隐私,但他的形象太高大 了,他的业绩太丰厚,他涉及的范围太广阔。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15楼
第三章 我是上帝
“我懂得的一点就是为了钱而去赚钱就如同炊烟上天一般,财富于人也许是极为沉重的 负担。”
第一节 蓝色狂想曲
一位精神病专家,如果被要求的话,经常能猜测出这些梦想背后的原因:这个孩子太爱 他(她)的母亲,或是根本不爱。这个孩太崇拜他(她)的父母,或是情况恰好相反。
然而,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上帝呢?
乔治·索罗斯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布达佩斯中上等级的环境中。与同龄的其他孩子一 样,他有许多朋友,爱好运动。行为举止与其他孩子别元二致。那么,对他的梦想该作何种 解释呢?
把乔治·索罗斯这个小孩的与众不同的想法解释成稍纵即逝的白日梦或许会简单些。一 个成年人已有迹象表明,他已长大,脱离了那些救世的想法。
然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他没有出示任何标志。退却的姿势或是注脚,说明他不再坚持 这样狂放的想法,只是建议别人相信他是一个神人,这一点很难做到。
“事实上,他在一本书中写道,“从孩提时代起,我就拥有相当强烈的救世梦想,但我 不得不控制,否则,它们会给我带来麻烦。”
他控制这些梦想的方法之一,就是尽可能不去提它们。一次极为罕见的机会,他曾提到 过这些梦想。那是1993年6月3日,他告诉《独立者》这家英国报纸:“当你把自己当作 什么神时——世界的造物主一一一那就成了一种病,但现在我对此感到很舒服,因为我开始 不带这些梦想去生活。”
索罗斯在1987年出版的《金融指南》一书中,对他的这些梦想作了详细论述。他披露 道,对于他来说,青年时拥有这样的信念是很痛苦的。这种他不愿意别人知道的秘密成了一 种负担。
“当我承认我经常对自己个人的重要性有夸大的想法时,相信读者不会惊讶。、坦率他 说,我曾梦想自己成为一种神,或是像凯恩斯一样,甚至比他更好的经济改革家,或是成为 像爱因斯但那样的数学家。强烈的现实感使我意识到这些想法不出格,于是我把它们做为负 罪的秘密藏了起来。在我成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是使我相当不快洁的一个原因。当我步人 社会,现实离我的梦想如此之近,让我能够承认我的秘密,至少可以对我自己承认。勿庸 说。结果我感到更快乐。”
多么令人吃惊的想法一一一现实离他梦想成为上帝的心愿更近了。
难道乔治·索罗斯真的是说,他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成功的金融家,一个慈善家 的生活,与孩提时代梦想自己成为上帝的心愿在某种程度上,是近似的?
显然,他的意思正是如此。
索罗斯没有详细他说明,为什么他认为自己是上帝,做这种声明有什么意图。或许,如 果要求解释的话,他会劝导人们相信他只是在开玩笑,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上帝。他甚至在 到处拿自己孩提时代的感情开玩笑。一位记者曾对索罗斯建议,说他应该被任命为教皇。
“为什么?”他问道。“我现在是教皇的老板。”
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即使已经成年,仍相信他拥有独一元二的天赋。
乔治·索罗斯像上帝。
即使这听起来不那么真实,至少可以帮助解释他儿时曾拥有并将之带人成年的这种巨大 的自信心。
因为乔治把自己几时的梦想作为一个秘密藏匿起来,所以他早时的故友不记得他曾坚持 说自己是神圣的。这一点并不令人惊奇。他们确实回忆起,他喜欢凌驾于其他孩子之上。大 多数他的成人朋友认为,当他认为自己是上帝时,他是在故意夸张一种宣称自己比别人优越 的方法。好像他们在为索罗斯的夸张说法道歉,并为他的梦想寻找辩护,说索罗斯的话并非 有那种意见。
有人说,索罗斯这番话的意思不是说自己是上帝,而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同上帝谈话。又 有人认为,索罗斯只是表达自己无所不能:这话不必认真,他还可能如别人一样,把自己比 成拿破仑。
在很短的时间内,索罗斯肆元忌惮的胡言乱语给他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他没有赢得新的 尊重。他被视为极端傲慢自大,并遭到舆论谴责。
现在,索罗斯已年届肠岁,他坚定不移地宣称自己首先是个慈善家,他的投资生涯仍很 顺利。考虑到他的投资,他将继续尽可能地保持低调态度。然而,1992年他对抗英镑的事 件,使他成为倍受关注的明星。而且他个人本身似乎也招致了相当程度上公众的关注。他愿 意向世人透露其全部慈善活动。但也将继续保护其投资方面的秘密,尽管世人渴求发现他是 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的。
下面的故事旨在揭示乔治·索罗斯这个杰出人物的个人生活及工作生涯,使读者对其公 众形象与个人生活有所了解。
小孩子们都拥有自己的梦想。他们或是相与众不同;或是声称要成为上等人;或是希望 吸引众人的关注。
这是一个性格温顺、身体瘦弱的孩子,羞怯地梦想着——打了一个响指一一一他会成为 山姆逊、史泰龙,或是——没有了浓重的口音一施瓦辛格。这个孩子几乎役离开过家,没有 机会出远门旅行一番,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飞行员或宇航员。
一旦索罗斯发现想要逃避公众搜索的目光是不可能的,他就寻求拓展其声誉的新办法。 他从前一直转移话题,避而不谈其投资秘诀。突然间,他变得谈锋甚健,向公众宣布他喜欢 金融市场的哪些部分。他对国际事务向来不感兴趣。然而,又是他在公开场合就广泛的对外 政策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到波斯尼亚问题,以期引起世界各国首脑的 关注。特别是,他想引起美国政治家们的注意。
那些熟知乔治·索罗斯的人好像要把他摔到地上来,这当然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对于 那些人而言,他们好像不愿确实相信自己就是上帝的朋友或大学同学,所有有这些思想的人 都在他们的排除之列。他们不可能与索罗斯共事,因为索罗斯确实是使他们感到畏俱。
第二节 父母的熏陶
年纪轻轻的乔治哪来的这种思想呢?是谁给他灌输了这些思想呢?
或许是他的父母亲吧,乔治的父母亲确实曾给他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父亲狄华达,和 他母亲伊丽莎白也曾给他们的其他子女以此种影响,然而其余的子女却绝无这种狂做天下的 豪气——以为我即是上帝。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匈牙利名叫迪斯德兹·索亚,后来他终于 把名字英文化成乔治·索罗斯。尽管在匈牙利语中他的名字发音为索罗斯兹,但乔治还是适 应他的英美朋友称自己为索罗斯。
他唯一的同胞即兄长鲍尔,大其两岁。
无论有何过错,狄华达都给他的小孩子树立了有重大作用的榜样。当乔治出生之时,他 父亲已经历了一段极为可怕而又渐趋成熟的时期,作为一名一战中的匈牙利战犯,狄华达在 俄国度过了三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从1917年革命开始直到1920年的国内战争,在内战期 间他在西怕利亚东奔西跑以求生存活命。只要能够生存,万千不愉快的令人痛苦之事他都尝 试过。
在日后回忆此段充满危险的生活的时候,狄华达告诉他的孩子们,在革命年代任何事情 都有可能发生,几乎全元生存的希望。每个人都是九死一生,这些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很 沉重的感觉,渐渐地,乔治了解到他父亲是一个聪明的,毋宁说是精明的人,他凭借自身的 聪明才智已经超过了许多人。年轻的乔治视其父为天神。
斐热格·耐格比乔治小一岁,仍住在布达佩斯,他是一个化学工程师,当时正为匈牙利 著名的灯泡制造商托格姆工作。他第一次遇见乔治是1926年在洛拔岛。他们的房屋在布达 佩斯北部的多淄河畔。当情形恶化时,耐格回忆说,狄华达总想办法对付。“他从未被彻底 击败过。”耐格说这些话时显露出坚定的表情。父亲永不被击倒的精神对乔治而言是一笔遗 产,这是很有用的。乔治完全了解到,“父亲可能会在革命的哪一方呢?啊,当然,两边都 在,他不得不如此,否则就无法活命。“对乔治而言,最为重要的是父亲具有求生的特质。
父亲的观点成为乔治生活中无比珍贵的价值观。狄华达的性格特点在战争年代显得特别 令人羡慕,在和平时期反倒黯然失色。在20世纪30年代,对洛拔岛的居民而言,狄华达再 也显示不出丝毫英雄本色。他人长得帅,体格健壮,爱好运动。狄华达那双飘忽迷离的眼 睛,挥金如上的豪侠之气,特别是对艰苦劳作的极大热情,这些都是远近有名的了,“我父 亲并不工作,他只想赚钱”,小乔治这样认为。
斐热格·耐格对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夏天,狄华达准备去工作的情形描述得绘声绘 色,淋漓尽致。
狄华达每天早上7点坐船从洛拔岛去布达佩斯,他的办公室就在那里。
“当他听到船快来时,”耐格回忆道,“狄华达一边穿裤子一边开始洗脸刮须。他手里 拿着刮刀跑向开来的船,一路上继续刮脸,在航行途中也忙个不停,所有这些都只是为了多 睡一分钟,这对一个律师而言是十分罕见的了。他人总是万分机灵,有点狡诈。”
狡诈自然意味着不循规蹈矩,不羁于俗套。
尽管外人视狄华达是臭名昭著之徒,据人们回忆,他工作拈轻怕重,不好脚踏实地地 干,但乔治对他父亲的生活方式却报以无限的同情感。事实上,乔治·索罗斯后来承认自一 战归来后他父亲几乎就不劳作了。这样其实亦不完全是件坏事。他由此可获得一个好机会, 即可与他父亲交谈并从中学到许多东西。如果别人认为狄华达的花销习惯没有一点点改变, 乔治倒也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对乔治而言,这不过是他父亲的财运如同海潮一般来来去去, 时而铺天盖地而来,时而席卷而去,如此周而复始。然而,狄华达似乎是有意地给他儿子一 个信息:在他今后的日子里,他要与他的儿子呆在一起:“我懂得的一点就是为了钱而去赚 钱就如同炊烟上天一般,财富于人也许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在狄华达看来,对一个把逃生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而言,金钱大多本身就是缺点。财富是 露人的,有多少双手伸得十万八千里长去捞取财富。而财富大多却使人软弱,使生存更难。 狄华达把这些切身之感告诉他的孩子们,他的孩子信之如铁律,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于财 富,索罗斯超出大多数人狂野的梦幻之外,他对积累万贯家产并无大多兴趣。
然而,狄华达给他小孩的最大的礼物是倾注了大量的注意和关心。他常常与孩子交谈, 讲一些人生的秘密,他让小孩子们领悟这其中的重要意义。与那种把小孩子固定在自己的价 值观中的做法不同,狄华达支持孩子们的自信,使孩子们确信,要同他父亲一般,男儿应当 知道往后要克服巨大的困难,如何驾驭动荡不安复杂多变的形势。因此,乔洽总是明白要寻 找非同寻常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如果说狄华达教给他的孩子们求生的技巧,伊丽莎自却给他们以艺术和文化的陶冶。乔 治深深地依恋爱慕他的母亲、绘画、雕刻,音乐和文学是伊丽莎自主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她力图把这种爱好灌输给她可爱的儿子。乔治喜欢涂涂抹抹,而对音乐却不大感兴趣。 他后来对哲学的兴趣看来是源于伊丽莎白·索罗斯本人对此学科的爱好。尽管一家都说匈牙 利语,乔治终于学会了德语、英语和法语。
叶胡迪·赛牡是乔治孩提时的朋友,眼下也住在布达佩斯。她记得乔治是个“非常可爱 的小男孩”。她在洛拔岛时就了解乔治和他父母亲了。
伊丽莎白的生活之路是“不容易的”,她口忆道。狄华达择金如上,漠视任何工作,导 致家庭关系紧张。伊丽莎白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无法阻止斗嘴吵架的发生。伊丽莎白身材瘦 小,容颜憔悻,头发花白,她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照看她的两个儿子,操持大小家务, 这些都使她更像匈牙利人而不象犹大人。因为和许多中上阶层的匈牙利犹太人不一样,狄华 达和伊丽莎白对其宗教根源特别感到不舒服。索罗斯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的朋友们讲,“我 生长在一个犹大教家庭里”,由于他是蓝眼睛、棕色头发,更像他母亲而不像他那有“黑 色”特征的父亲,乔治并不像犹太人。“你不像犹大人。每当其他孩子们这样对他说时,乔 治都高兴不已,对他而言没有比这更令他深感欣慰的了。
由于犹太教受到极大排斥,狄华达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去当一个基督教教士。例如,在二 战期间,他要乔治向士兵们乞购香烟。然后把这些香烟转手卖给犹太人的商店。对狄华达而 言,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尽量使自己显得亲切、和善、坚定,这样才易于过关,自保。 第三节 顽废的学童
尽管他尽力显出自己与众不同,乔治·索罗斯同时代的朋友都认为他在孩童时代并不十 分突出。他可能自视为神,但没有一个朋友认为他具有丝毫特质,即使是非神性的方面。根 据所有的记录,他没有天才,但他勤奋而具有创造性。斐热格·耐格记得乔治对大人有点攻 击性。“当他相信某事时,他十分顽强地捍卫它,他性格坚强、突出。”
这个年轻人在体育运动方面出类拨萃,尤其是游泳、航海和网球。在洛拔这个地方有 40户人家,有两个网球场,这已是奢侈品了。他并不喜欢英式足球,认为这并非中上等的 运动,各式各样的运动激起他的无数的好奇心,他特别喜欢与人谈《资本论》。从7岁开 始,他常与其他孩子玩耍,在这群孩子中最坏的是乔治和李提文,这就难怪后来乔治成为高 级金融家,而季提文则成为历史学家。
在各式游戏中所向无敌使年轻的乔治厌烦了,为使游戏更有活力,他采用了新规则。其 中之一是加上股票交换而使游戏更加复杂化。60年代当索罗斯在回到匈牙利时,他找到了 童年时的朋友斐热格·耐格,耐格问他何以谋生。“你还记得我们儿时玩的资本游戏吗?” 索罗斯笑着问道,“啊,今天我就做和那一样的事。”
在布达佩斯,孩子们到14岁时就要去上学,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超过这个年龄再送孩 子上学就实在困难了。
迈克斯·哈姆是布达佩斯的一个经济学教师,与乔治同读小学。194O年两人第一次见 面时都是十来岁的人。次年他们转到一个中等阶层的州立学校。哈姆此后六年一直是乔治的 同学。
在初级学校,乔治是出类拔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迈克斯·哈姆与乔治并不友好的原 因,“乔治非常勇敢,超群出众,而我却比较呆板,好静,他喜好与其他男孩子打架。事实 上,乔治学会了拳击以自卫。”
在乔治求学的年代,所有年级都分成两类班,犹太人在一班,非犹太人在另一班里。乔 治与迈克斯·哈姆在犹太人班级里。哈姆对犹太人有着美好的记忆。非犹大的年轻人分成许 多块,尽管这种反犹太憎绪非自然的产物,哈姆回忆说。男同学之间的武斗并非总由于犹太 人与非犹太人之间的对立。哈姆观察到,“你可感到一种潜在的反犹太主义,这种打斗也具 有政治意味。”
尽管年轻的乔治亦涉及打斗之中,但他所在学校的冲突并非响应反犹太主义。事实上乔 治很谨慎地表明他和哪一方都不过从甚密,而与犹太人或非犹大人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尽管乔治成人后喜欢标榜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他的同学并不认为他是一个突出 的学生,他们也想不起乔治特别喜欢哪一门课程。根据迈克斯·哈姆回忆:“乔治并非一个 特别出色的学生,他就是个中等的样子,但他是那种很健谈的人。“
柏尔·梯里尼也是那时上的学,跟迈克斯·哈姆一样,也记得乔治·索罗斯不过就是一 般的学生。有一件事在柏尔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事发生在1942年,其时他和乔 治均为12岁。
乔治和柏尔都参加了一个童子军集会。在该会上世界语组织宣告成立,热心参加该组织 的人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纸条上。这些纸条放在一些长凳上。像作恶作剧似的,乔治抓 住纸条,不让梯里尼在上面签名。“乔治是相当刻薄的,酸味十足的。柏尔记很清楚,“我 担心他会拿我开玩笑,我想予以反击,我们就打了起来。”当他们俩忘我地“战斗”时,突 然都尴尬地发现老师怒容满面地站在他们身边。因为打架,他们都受到书面警告。当二战在 1939年9月爆发时,乔治部仅9岁。但他的生活几乎没有变化,纳粹当时对匈牙利并未构 成威胁。事实上布达佩斯居民生活一如既往,当苏联军队入侵芬兰不久,乔治从当地报纸上 读到请求援助芬兰的呼吁后,冲向报社办公室,响应这一呼吁。这给编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他们认为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冒险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提供援助,这非同寻常。编辑 们就此专门写了一篇报导。
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军人侵匈牙利的危险愈来愈大。索罗斯与其余的匈牙利犹太团体不 可能逃避战争。事实上,在随后几年里,战争直逼其家园,斯情难忘
发表于:2006-09-27 02:25只看该作者
16楼
xiexie
和外汇战斗到底
发表于:2006-09-27 07:18只看该作者
18楼
唉呀,看不过来呀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6-09-27 07:20只看该作者
19楼
关注
发表于:2006-09-27 07:20只看该作者
20楼
谢谢
韬客社区www.talkfx.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