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在美国股市赚大钱
世界上大公司的大股东们都不是像你我一样的人。除了极少数仍由家族控制的媒体公司外(如纽约时报公司),今天的大公司的多数股份都掌握在金融投资机构手中。譬如,麦当劳公司、迪斯尼公司和微软公司都受公共基金、退休基金或是保险公司左右。这些机构统称为“机构投资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s)。
虽然大企业家今天仍对大公司的管理和运行有重要影响,但真正的权力都集中在机构投资人手中,其负责人是整天和干巴巴的数字打交道的职业管钱家(professional money manager)。
正如银行收取存款和借出信贷一样,退休基金收集的是其成员的定期摊缴费用(contributions),保险公司收进的则是受保人的保金。这两种机构同时将资金投入一篮子的证券里希望资产增加。如同银行的提取不能超过其存额一样,退休基金必须在证券投资里有稳定的基本余额以便在其成员退休期到来之际付出成笔成笔的退休金。至于保险公司,它们的目标是当祸事到来时根据合同支付得起补偿金额。
公共基金和它们略有不同。公共基金作为金融中间人的功能和上述的机构投资人差不多,但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公共基金和客户之间有一个默认的契约:投资回报需要不断提高。这个特殊职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共基金的资本基础来自公众(所谓的“零售投资人”,retail investors,或用国内的俗称是泛泛股民)。由于直接投资证券市场的经纪手续费不菲,公共基金为这些普通老百姓提供了间接投资的机会。这样公共基金就区别于退休基金———没有定期交回定额的义务,公共基金的唯一顾虑就是如何提高回报。另外,绝大多数公共基金由上市大公司(如大银行)成立,所以它们还必须听从自己股东的指挥,必须为自己股东创造利润。当然许多退休基金也同样积极地争取更高的投资回报,但公共基金的职业管钱家们要比在其他机构投资人里工作的同事冒更多的险,玩金融游戏的机会也相当多。
机构投资人在这儿面临一个难题:金融市场有风险。投资基金有独特的条件能够分散一两个股票或债券风险。它们的手段是用雄厚的资金来投一个个大投资包(portfolio)。投资包里有很大数量的跨产业的证券。这样当一只股票跌价时,包里的另一只股票有可能升值,以补偿前者带来的损失。
但如果整个股市都在下滑怎么办?经济学家把这类风险称之为“内在风险”(intrinsic risks),和市场本身有关的投资策略无法避免此类风险。
有意思的是,职业管钱家们的“外在策略”(extrinsic strategies)往往是“偏向虎山行”———他们用冒大风险的方式来减少股市本身的风险。因为他们更大的赌注以股市以外的因素为参数,所以如果他们的赌博成功,他们在熊市也能赚钱。
对冲基金(hedge funds)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而建立的。对冲基金吸引职业管钱家中智商最高、最有冒险精神的那种人。难怪,对冲基金比公共基金的报酬要高出很多———公共基金只给定额的经理费,而对冲基金的经理除了2%到3%的经理费外还收基金赢利的五分之一。此外,对冲基金经理还可以完全拥有投资的自主权。
对冲基金存在的唯一原因是高利润,它们没有万千大众股东和SEC的管制,它们的唯一老板就是基金的投资人———多数对冲基金只对大富翁开放。对冲基金经理在很多情况下本人也是基金的大投资人,这样他们赢利的动力就更充足了。
虽然对冲基金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但它们直到1990年代才变得真正热俏。据英国《经济学家》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3000多个新的对冲基金在美国和英国出现。如今对冲基金已经是一个6000亿美元的产业。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对冲基金?前面已经说过,对冲基金有能力在熊市赚钱。从1999年到2002年,普通公共基金平均每年损失11.7%,而对冲基金在同一期间每年赢利11.2%。这个数字让很多人震惊。另外,对冲基金买卖证券时不需要向SEC注册登记,也不像公共基金那样需要定期透露投资的策略和资产负债表。这种独特的自由在金融市场滑坡的时候变成无法比拟的优势———2001年,当其他一切都成为灾难时,对冲基金吸收了史无前例的300亿美元的新投资。
对冲基金虽然不论股市上扬或下滑都能赚钱,但它们在常人中间的口碑不佳。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把对冲基金的经理称为“全球经济的拦路强盗”(highwaymen of the globaleconomy)。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不是最著名的对冲基金玩家之一乔治·索罗斯的过错?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几千亿美元的蒸发又该怪谁呢?
事实上,对冲基金的恶名已经积累了好多年,如今任何股市或债市的大摆动都自动被归罪于“机会基金”———对冲基金的雅称———移进移出。
对冲基金的真正规模并不大,只有公共基金产业的十分之一,并且对冲基金不能搞大,它们必须小而精才赚得到“机会利润”。如果对冲基金像公共基金一样从大众吸收投资,它们的机会和自由就不存在了。
对冲基金的最经典的两种投资策略是“短置”(shortselling)和“贷杠”(leverage)。短置一个股票就是先抛售,然后在股价下跌的时候再将其买回来赚取差价(arbitrage)。短置者几乎总是借别人的股票来短置(“长置”,long position,指的是自己买进股票作为长期投资)。可想而知,熊市是短置者的天下。但如果股市不跌反升怎么办?短置者如果赌错了股市方向,则必须花大钱将升值的股票买回,吃进损失。这种风险往往使普通投资人望而却步。
所谓的“贷杠”(leverage)在金融圈内有多重含义,此英文单词的最基本意思是“杠杆作用”,通常情况下它指的是利用信贷手段使自己的资本基础扩大。信贷是金融的命脉和燃料通过“贷杠”这种方式进入华尔街和对冲基金产生“共生”(symbiosis)的关系。在高赌注的金融活动中,“贷杠”成了华尔街给大玩家提供筹码的机会。对冲基金从大银行那里借来资本,华尔街则提供买卖债券和后勤办公室等服务。换言之,武装了银行贷款的对冲基金反过来把大量的金钱用佣金的形式扔回给华尔街。
这种关系并不完全是腐败和非法的。“共生”是活跃、高效的金融体制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其关键是信用(credit)。“你的客户信用有多好?”这个问题是每个银行必须问自己的。可是当金融周转速度由于经济过热而加快的时候,华尔街会轻易忘记最基本的信用检查,这也就是对冲基金受人谴责的直接原因。
随着对冲基金的迅猛增长,SEC已经开始关注这一新兴专业投资工具。在对冲基金产业突破1万亿美元以前,各类苛刻的管理条例一定会出笼。但笔者以为在那时侯所有对冲基金的利润必将由于自己资本的过度膨胀而退减,冒险的机会毕竟只能属于少数人。
发表于:2005-07-16 10:01只看该作者
2楼
呵呵,研究的不错,很详细,国内的股市在近2-3年内也将完成由小股民投资者向机构投资的转变,我记得1998年的时候,我就曾经说过中国沪市大盘的真正价值只能支撑800多点的盘指,而当时高达2000点,呵呵多少泡沫啊,这两年中国股市终于开始进行真正意义自身修正了,最近看到中国银行委贷200亿给券商入市托盘,中国政府过于干预市场了,2-3年后中国股市从800点开始,走向真正的投资时代,以前的投机时代恐怕要告别了。
发表于:2005-07-16 10:21只看该作者
3楼
原帖由 FupengLondon 于 2005-7-16 18:01 发表 呵呵,研究的不错,很详细,国内的股市在近2-3年内也将完成由小股民投资者向机构投资的转变,我记得1998年的时候,我就曾经说过中国沪市大盘的真正价值只能支撑800多点的盘指,而当时高达2000点,呵呵多少泡沫啊, ...
富贵自有天定,君子不与命争。
发表于:2005-07-16 10:36只看该作者
4楼
原帖由 jasmoline 于 2005-7-16 18:21 发表 学习。 另外,爆炸后的伦敦没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