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贴推介】 出口之利——《美国系列之62》
作者:ttraveller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已经有些日子了,如果不是金融危机,这个工厂供应世界的能力还将进一步显著增强。最近几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由增幅连续减缓走向总量下降。2008年12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2.8%, 11月份的降幅2.2%,11月份是中国出口自2001年6月以来首次下降。
当中国制造越来越多的占领世界各国的柜台时,欧美国民感叹花更少的钱买到了更多的商品、更多的服务;欧美政府指摘中国政府操纵货币、指摘中国出口倾销;中国专家称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浪费国家资源养活世界……
出口之于中国,是祸?是福?是痛?是利?
本文想讲的是,出口是利(笔者曾经有一篇拙文《出口之痛——美国系列之54》)!
一、 一个简单的逻辑
世界总人口为60亿,人类消费总量在一定时期里相对固定(每年会有一定的增幅,但变化不大)。对于这样一个总量,谁来供应呢?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从事生产,每个人都通过生产获得收益,去享用总量中的一小块。也就是人人劳动,人人享受劳动成果。其实,农业社会的人类,差不多就是这个情况。
回到现实。当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占据各国的柜台的时候,也就是13亿中国人养活越来越多的世界人口的时候。作一个极端的假设,假如中国制造足以养活全球60亿人、各国所有柜台全摆着中国制造的时候,其他各国还有工厂吗?没有。各国还有就业岗位吗?有,但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流通业。
问题来了,一个缺乏就业的经济体能持续增长吗?一个普遍就业不足、一大帮闲人、一大帮人衣食无着的国家能安定吗?肯定不能!
接着问问题,一个经济日渐衰落,少数人巨富、大多数人无衣无食,缺乏安定政治经济环境的国家还能角力全球吗?还能号令天下吗?肯定不能!
这就是中国的出口之利,这个“利”既是利益的利,更是刀锋之“利”。
二、 就业何用?
就业何用?
于个人,赚取收入,养家糊口。
这很好理解,人之于社会,每天都要消耗社会商品,不就业,不赚钱,无以养家糊口。一个人,或几个人,不能就业,是个人问题。成千上万,或者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人不能就业,就是社会问题,就是国家问题。所以,有必要站在国家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于国家,就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国家经济保持活力的基础,是国家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
“就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很好理解。如果太多的人没有工作,也就没了收入来源,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他们就只能偷抢拐骗,就只能革命,国家稳定无从说起。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布什、奥巴马,还是布朗、麻生太朗,无不强调创造就业机会,保持国家稳定或是其首要考虑。
“就业是国家经济保持活力的基础”,是强调国民的购买力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人们通常把“投资、消费与出口”喻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国民的购买力,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就业来保障的,没有就业的国民肯定是没有购买力的。
“就业是国家进行利益分配的基础”,显得不是太好理解。国家出于阶级利益、集团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总会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利益调配。国家通过宏观政策引导社会财富向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倾斜,我们可以把这种调配称为利益分配。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国家干预相对较弱,国家进行利益分配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来实现。国民要想取得国家利益分配的现实成果,就业是基础。没有就业的国民,国家无论怎样调整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基本上都于他没有关系。最多体现在失业保险上多一些少一些罢了。
三、 全球化之利
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最基本的是衣食住行。为此,须要很多人从事生产劳动(或是农业,或是牧业,或是工业,或是服务业等等),制造出相应的商品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当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人们衣食住行在具体要求有所不同。我们不妨简单把人类社会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全球化时代,看看不同时代,人类社会在满足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自给自足,自己种自己吃,自己织自己穿,交换或购买在生活中的比重极低。这时,国家也是自给自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与交换少之又少。
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分工日趋专业、细致。钢铁工人专门炼钢,领到工资后,用钱到社会上去换购自己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商品。纺织工人、建筑工人、教师、医生等等,莫不如此。这一阶段,购买(或交换)占到了生活的绝大部分,很少东西是自己生产自己用了。这时,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比较频繁,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但整体上还表现为国家自足——即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商品主要依靠国家内部生产解决。
全球化时代,从个人层面上讲,基本延续了工业社会的模式,没有太大变化,但国家层面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发生、发展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
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工业社会的“分工”主要局限于国家内部,全球化时代的“分工”已经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进行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开始寻求差异化竞争,世界各国纷纷根据自己的国情,制订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最突出的表现包括,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偏重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行业下功夫,力争形成全球优势,其他产品则主要通过贸易进口来满足。有的国家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有的国家以矿产出口为支柱产业,有的国家以金融服务为支柱产业,有的国家以家农业生产为支柱产业,不一而足。甚至一些国家,只在某一个大的行业之下的几个细分行业下足功夫,成为天下第一。
于是,一些国家在某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远远超出本国国民需要,定位为向全球提供商品和服务;而另外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从别国进口。
于是,社会生产在全球层面展开,各国经济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流通、大互动局面。这种局面对于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是有利的。从全球层面上看,它提高了整个人类的生产效率,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这是好事。
四、 全球化之祸
事有正反,福兮祸兮,人类在享受全球化的便利时也种下了巨大的祸根。
最大的祸根就在于,全球化时代,就业竞争在全球层面下展开。
工业化时代,由于生产分工主要在各国国家内部进行,就业问题也就只是国家的内政问题,由政府在国家范围内进行协调解决,处理得好不好,都是你自己的事,基本上与他人无关,或相关不大。
全球化时代,由于社会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就业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国家内政能控制和解决的问题。
这个道理很简单,当中国工厂生产1件衣服的价格为50美元时,中国工厂可能获利5美元;而欧美工厂生成同样的1件衣服,其价格可能远远高于50美元,达到60、70美元。在全球化的大流通时代,欧美的工厂就只能关门,资本出于逐利的本性,断不会继续投资薄利或亏本的行业,于是欧美的制衣行业只能逐步退出市场,制衣行业的工人的工作岗位就让渡给了中国工人。
这个时候,欧美国家还想在国内创造制衣岗位,就不那么容易了。
当这种让渡表现为个别现象时,不会成为国家问题,一旦这种现象变得普遍,就变成了严重的国家问题。
以下是一组数据,摘自不同时期商务部的统计,不完全准确,但能说明问题。
产品/指标 中国产量 占世界份额
稀土材料 11.9万吨 96%
火机 150亿只 95%
珍珠 1500吨 95%
电风扇 1.2亿吨 90%
VCD视盘机 1.5亿台 90%
玩具 —— 90%
节能灯 17.6亿只 90%
钟表 4.5亿只 85%
MP3 1.2亿只 85%
拖拉机 210万台 83%
显示器 1.52亿台 80%
自行车 7906万辆 80%
DVD 1.5亿台 80%
吉他 600万把 80%
小提琴 100万把 80%
乒乓球 —— 80%
笔类 350亿只 80%
照相机 8199万台 79.5%
个人护理类产品 —— 78.8%
空调热水供应类产品 —— 78.2%
空调 6849万台 78%
电热水器 850万台 78%
人造金刚石 15亿克拉 75%
手表 4.5亿只 75%
味精产量 186.8万吨 72%
电饭锅 5714万台 71.4%
烹调类产品产量 1573万台 71.1%
缝纫机 —— 71%
日用陶瓷 120亿件 70%
收录机 2.4亿只 70%
丝 11.3亿只 70%
木杆铅笔 109亿支 70%
服装机械 —— 70%
集装箱起重机 —— 70%
一次性电池 305亿只 67%
玻璃保温容器 2.7亿个 66%
土霉素 1万吨 65%
食用菌 600万吨 65%
文具 1500亿元 65%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
中国在相当多的行业里占据着世界绝对的市场份额,几乎很难有哪个国家的国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回避使用中国制造的商品。与上边这组数据相对应的,是欧美不断有人做实验,或统计他们生活中有多少商品来自中国,或统计不使用中国商品他们要多花费多少金钱,这些报道不时见诸报端。
如果时间退回到工业化时代,这些国家使用上述商品,主要由本国国民生产,也就是说本国的需求解决了本国国民的就业问题。到了全球化时代,这些商品由中国供应了,以前从事上述商品生产的各国国民就只能另谋出路,他们的国家也就只能为他们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世界产业格局变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欧美发达经济体逐步失去或正在失去其在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基础产业体系,这个体系逐步由新兴国家承接过来。中国在这个承接中表现得相对突出,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在很多基础性产品方面占据着世界90%以上份额。所谓基础性,是指低成本、低价格、支撑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坦率地说,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是中国人打造的,而是外国人,特别是欧美资本打造的。怎么讲?中国自邓公开启改革之路以来,主要是提供了好的经济政策、配套措施吸引全球资本进入。欧美资本出于逐利的本能,纷纷在中国投资办厂,把生产的产品回销到本国乃至世界各国。这本是最正常最自然的商业活动,但假之以时间与规模,形成了可怕的洪流,这股洪流几乎淹没了世界。30年来,中国人不断提高制造能力,商品也从低质走向物美价廉,广为世人所喜爱。于是,中国商品不断涌上各国的货架,进入大众生活,各国人民花更少的钱买到了更多的商品,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这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
从正的方向上说,欧美人民享受了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从反的方向上说,欧美人民的需求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就业,同时,欧美各国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
就业竞争在全球层面展开,就是全球化之祸!
五、 何去何从?
失去就业岗位的欧美国民终究要就业,否则就没饭吃,否则就会闹革命。
于是,欧美各国在失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基础产业的同时,产业重心不断升高,产业向高端发展。这种产业“高端化”既有欧美各国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的自觉,也有面临中国等新兴国家崛起,制造业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占的不得已,同时还有创造本国就业的紧迫。
产业“高端化”,有两个突出代表,一个是高科技,一个是金融业。
从资本获利的角度上说,高科技当然更有附加值,更值得投资,欧美国家在这方面也更有优势。但它有两点致命不足——
1、 需求不足。
衣食住行等日常需要往往是第一位的,也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产业。高科技,则是相对于这些传统需求的一种奢侈追求,有能力有需求进行奢侈享受的,永远是相对少数,客观上表现为需求不足,其产业规模远小于传统产业。当然,所谓高科技,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十年以前,个人计算机是高科技,现在可能只能划入传统制造业了,因为它已经大众化。
2、 就业岗位少。
高科技,以其生产自动化,市场规模有限,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就有限。从资本角度上说,可能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从提供就业的角度上说,功效甚微。
正是基于上述两点,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提倡的互联网经济、知识经济以提振美国经济,最终无果而终。
金融业以其点石成金之效受到世人追捧,各国无不以占领金融制高点为荣,更因为其高杠杆率带来的高回报,各方资本趋之若鹜。然而,它同样面临两点致命不足——
1、 总体收益有限;
“金融”以何谋利?当然是通过为实体经济提供血液,实体经济生产商品,完成流通和交易并获得收益之后,把一部分利润所得反馈给“金融”。也就是说,“金融”的利润是不能大于实体经济的收益的,特别是不能长期大于实体经济的收益。因此说,金融产业的总体收益有限。
2、 就业岗位少。
金融业基本以网络、计算机、写字间为生产基础,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传统产业少之又少。以此谋利,或可以取得相对丰厚的回报,以此解决就业,功效低微。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布什—格林斯潘时代的美国经济最终无法延续美国经济的神话,却点燃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
所以,笔者可以说高科技与金融业救不了欧美经济。没有救的欧美经济只能回归到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来。
问题是,他们还回得来吗?
欲知后事,且待下回!
2楼
作者:ttraveller 提交日期:2009-1-31
前文《出口之利(上)》重点讨论就业的重要性、需求的局限性、中国制造之利和欧美脱困之路,认为在世界需求总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占领欧美国家的柜台,欧美就业岗位必然减少,高科技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都救不了欧美,没有救的欧美经济最终必须回归传统产业。但,他们还回得去吗?
一、回归之路
欧美回归传统产业并非金融危机以来的应急之计,其实由来已久,只是久未见效,不了了之罢了。为什么会久未见效?为什么只能不了了之?我们一起探讨。
如前文所述,同样一件衣服,欧美生产,其成本远高于中国,全球化的语境下,何人还会去买欧美的衣服?消费者不去买,欧美资本当然不会去投资,没有投资的行业只能废弃,这是欧美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逐步萎缩的根本原因。
欧美欲求回归,当然还得在这上面做文章。我们不妨看一看目前欧美都做了哪些文章。
1、 贸易保护,挡住以中国商品为代表泊来品。
以下是笔者粗略统计的有关的欧美贸易保护报道。
新华网报道,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美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柠檬酸、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厨房器具置物架和挂物架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5.1亿美元。同时,美对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2.8亿美元。另外,美还对中国的定尺碳素钢板发起反规避调查。
此外,美还在2008年就此前对中国发起的7起双反案和6起反倾销案作出终裁。其中,标准钢管案等7起双反案件的平均反补贴税率从5.62%至226.85%不等,平均反倾销税率从9.48%至249.12%不等。除非公路用轮胎案外,其他案件两税叠加的税率偏高。在6起反倾销案终裁中,除钢钉案和聚酯薄膜案中个别企业税率较为理想外,其他案件均以高于50%的税率结案。(完)
新华网布鲁塞尔2008年11月15日电(记者张碧弘)欧盟15日在其官方刊物上宣布,将在接下来的半年内对产自中国的蜡烛和非合金钢丝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中国网2008年12月5日消息,欧盟委员会反倾销部门3日投票决定对产自中国的碳钢紧固件产品征收高达87%的反倾销税,该案将在1个月内由欧盟各成员国批准后正式生效。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2008年12月6日报道,法国负责工业和消费事务的国务秘书夏戴尔6日宣布,从下周起将禁止含有二甲基甲酰胺的中国产椅子和鞋类进口法国。
保护本国就业岗位是欧美发起贸易保护、实施“反倾销”措施最重要的原因,商业利益倒是其次。只是,这种针对个别行业、个别产品发起的贸易保护并不能改变贸易的整体格局,作用也相对有限,且极易引起对方的报复,所以欧美国家在应用这一措施上也相对谨慎。
不过,贸易保护在金融危机的逼迫下,又有了新的发展,来看一条消息——
新华社2009年1月29日报道,美国国会众议院28日通过一项总额为8190亿美元的新经济刺激方案,其中一项被认为是保护主义条款。该条款规定,任何基础设施项目要获得新经济刺激方案的资金支持,所使用的钢铁产品都必须是美国生产的。据悉,这项新经济刺激方案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除了钢铁产品以外,项目所需一切制成品也必须是美国生产的。
笔者没有引完全文,有心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查阅。这是欧美贸易保护的最新动向,力度可谓空前。该条文充分表现出“与邻为壑”的根本立场,必将饱受唾骂,同时引发新的贸易争端,后续动向,值得关注。美国一向高举“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大旗,如此自打耳光的政策,可谓厚颜无耻,全无信用,正好说明美国就业形势的紧迫,为此已经顾不得其他了。
2、 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
如果说贸易保护、反倾销措施主要针对个别行业、个别商品发生作用,于阻止外来商品入侵、保护本国就业功效不足,属于小打小闹,那么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就是着眼全局的大手笔。
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其作用当然不仅仅是保护就业,但却是保护就业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抬高对方货币的汇率,直接达到进口产品“涨价”的效果,有效地打击进口商品,保护本土商品及产业,就业岗位也就保住了。
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日本。当年欧美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直接导致日本经济休眠10年。金融危机初露峥嵘,日元又开始新一办升值,不为无因。
同样,奥巴马刚刚履新,被其提名出任财政部长的盖特纳1月22日即表示,美国新政府认为中国正在“操纵”人民币汇率,要施压人民币升值。言论一出,语惊四座,立即遭到全球舆论一边倒的批评和中方的有力回击,白宫被迫表示“并没有为人民币定调”,但其寄望人民币升值以助美国经济纾困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
当然,中国不是日本,断不会按照美国的意志调整汇率,但未来的斗争肯定不会少,有必要做耐心细致的准备。
3、 引导资本回归传统行业
贸易保护、逼迫竞争对手货币升值都在“向外”寻求解决之道,或只能算是治标,治本还是需要本国资本回归传统行业。要走到这一步,其实最困难。为什么?
欧美资本淡出本国基础产业、传统行业,是一种市场行为,是资本逐利之本能使然。要扭转这一状况,必须要改变欧美在基础产业、传统行业的劣势地位。欧美在基础产业和传统行业的竞争劣势在哪里?其中最重要一条,或是人力成本。还是衣服为例,把同样一块布料加工同样一件衣服,中国工人的劳动成本可能只是欧美的十分之一。如果加上棉花种植、制纱、纺纱成布、物流配套等其他上游产业链的人工成本累计,中国成衣的成本就更低了。欧美产业如何竞争?
于是,只能期待提高中国的人力成本。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保尔森在下台前夕讲的话了——“中国的高储蓄导致了危机”。笔者不妨演绎一下保尔森的逻辑——中国人高储蓄的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不足,社会保障不足直接导致了人力成本低下,人力成本低下直接崔生了中国商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直接导致美国传统产业萎缩,传统产业萎缩导致美国经济下滑及大量国民就业困难,经济下滑及国民就业困难的结果是国民支付及偿贷能力不足,这种不足最终引爆了华尔街危机。
客观的说,保尔森讲得有些道理,也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之一。但中国会听他的吗?不会!中国会改变政策走向吗?会!此前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目前开始提高国人社会保障水平,开始降低储蓄水平,开始调动内需等等。但这些动作,不是为了保尔森,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些动作,最终会逐步拉高中国的人力成本,但它如同人民币升值一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美国经济是等不起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理解奥巴马8000亿救市法案中关于“项目所需一切制成品也必须是美国生产的”的规定,就不难理解其苦心。为救美国经济,为解决就业问题,奥巴马希望以只买“国货”的政府投资让本国资本看有利可图,引导本国资本进入传统产业(当然奥巴马在这里打包进了新能源产业)。奥巴马为体现对本国资本的盈利保证,不惜以法律条文地形式进行明确规定。由是观之,不禁叹之用心之切,哀之其技已穷。
此条文一出,立即招来各方抨击,加拿大和欧盟均已表态——“不能袖手旁观”,事件还在发展之中,不妨慢慢期待。不过笔者想要说的是,此条文救不了美国经济和美国就业。“全球化”由美国倡导,美国曾尽得其利,目前虽然已现其害,但美国同样离不开其利。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旦“画地为牢”,受伤最重的必是美国。
人们可能会担心中国,是的,中国肯定会受伤。但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基础性商品,所谓基础性,是指低成本、低价格、支撑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危机当前,人们可以抛却奢侈享受,却无法不购买基本生活的必须品。相比之下,中国受伤会小得多。
所以,笔者认为,引导本国资本回归传统行业,对欧美来说,“道阻且长”,难以见功。
4、 扩大出口
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强调“支持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护本国出口,支持本国经济复苏。欧美一方面希望在本国实施贸易保护,促进本国就业,一方面又希望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帮助其扩大出口,也是要促进就业。只是,世上没有这样便宜的事,发展中国家会起而抵制,欧美之间也会相互抵制。多哈谈判了无进展,原因就在这里。笔者认为,欧美虽遇全球化之害,但仍享全球化之利,而且短期内利是大于害的。
同时,欧美出口,必是有些技术含量的东东,否则没有市场,这将进一步加速国内产业丧失竞争力。美国在其高技术对华出口限制上步步后退,德国在其磁悬浮技术转让上不断退让,均源于保经济保就业的紧迫性。
笔者以为,欧美在支持贸易自由化还是实施贸易保护之间进退两难,必将致其终无所成。扩大出口,同样救不了欧美经济。
总结以上四点,笔者有理由认为,欧美经济一时半会断难回归传统。
向前,金融业百弊缠身,高科技回天乏术;向后,归途已远,“道阻且长”。进退失据的欧美经济,想要重生,谈何容易?
二、中国之路
经过前文,或有朋友形成这样的印象——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唯人力耳。依此设问——世界诸国哪里不能找到比中国更便宜之人力?譬如东南亚诸国,譬如拉美,甚至南非。因此,中国之路穷矣!至少不可称之为“利”,不可以此为傲!
其实,东南亚诸国果能与中国争锋,何至于东盟围绕中国经济进行产业配套?可能就十年之前吧,东南亚诸国哪个不是直接与欧美接口,何曾通过中国“集成”后再出口欧美?原因很简单,竞争不过。何以争不过?中国并非仅人力见长!以下略述一二(要详谈中国经济与其他诸国的比较优势,或专门成书也讨论不完)。
其一,30年的发展,中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相对配套的财经政策、相对充足的物流基础。这些优势有利于投资高效地发挥效能,形成竞争力。
其二,中国本身是一个大市场,百业皆可兴旺。小国,经济结构单一,难以形成集合优势。更不用说风吹浪打,多年积攒瞬间化为泡影。
其三,中国经济拥有大的纵深。这种纵深在地理上表现为从东到西,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中国经济据此可以形成从传统到高端的完整产业布局,包容低端传统产业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其四,不能不说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较好地把好了中国经济的舵。
……
因此,笔者相信,即使某一国或能在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商品上形成优势,短期之内,决无法改变中国供应世界的“世界工厂”地位。
其实,笔者有一问——中国3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承接欧美传统产业转移的过程,俟至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吾人皆愿之),会不会有新的发展中国家从我们手中承接同样的转移过程,这种承接会不会导致未来之中国如当时之欧美,日渐没落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回头思考欧美传统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有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探讨。
第一, 这种转移是自愿发生的吗?
不全是。
在中国一方,肯定是自愿的,而且为此竭尽所能。所谓良好的投资环境,无不为此。
在欧美一方,决不是自愿的。可这一切又何以成为现实呢?资本逐利或是最重要的原因。
面对中国在基础产业方面的低成本优势、资源配套优势,欧美本土基础产业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欧美资本不得已逐步放弃了对本土传统基础产业的投资,于是本土产业重心逐步上移,向“高端”发展,向服务业发展。大量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下岗”的产业工人向何处去?服务业是最重要的一块,这就是为什么欧美服务业比重奇高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中国承接欧美发达经济体的基础产业是某种必然。
造成这种必然,有三个条件功不可没——全球化、资本逐利和欧美的政治体制。
全球化,使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范围内进行社会分工、全球范围的大物流成为可能。所以,全球化是中国承接欧美传统产业的背景和前提。
资本逐利,是推动欧美资本向中国涌动的根本原因,是欧美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让渡传统产业的内在动力。
欧美政治体制的服务对象是资本,一切唯资本是从,可能的情况下,国家利益也是其次。因此,资本想做的事,欧美政权必服务之。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便是欧美为资本逐利打造的方便之门。当这道门打开之后,欧美传统产业随之流失,虽然与欧美国家利益相矛盾,却与资本逐利相一致,欧美政权无心也无力阻挡。另外,欧美诸国恐怕也很少有人觉悟到失去传统产业对欧美的危害,以及其最终对欧美资本本身的打击。一定程度上说,欧美政体注定了其决策的短视,也注定了其觉悟的迟钝。还须要特别说明的是,欧美欲阻止资本的自由流动,坚持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就必然体现出国家意志的强悍,甚至须要大量国家资本介入市场,而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悖论。就像欧美为解救金融危机大量国有化之际,世界媒体惊呼“社会主义回来了”。
第二, 这种转移在中国能够避免吗?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全球化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崛起的30年也正是全球化形成的30年。那么,中国也会遭遇资本逐利、传统产业外流的尴尬吗?
首先,欧美传统产业转移、流失、空心化的危害已经日渐明显,这有利于中国重新认识和评估包括传统手工业在内的低端制造业,重新认识低附加值、高资源性产业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形成独立健全的产业保障的重要性。认识上的清楚必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决策。站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一定不会片面强调高科技,一定不会片面放任资本逐利,一定不会片面鼓励制造业向外转移。总之,中国有避免转移发生的认识基础。
其次,中国有别于欧美政体。有从全局、从长远规划国家战略的体制优势,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行动能力,有规模庞大的国家资本,这些优势有利于国家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产业的健全性、有利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相配套。总之,中国有避免转移发生的体制基础。
其次,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机遇。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工厂”,这个工厂供应世界、养活世界的步伐不应也不会因金融危机而放缓,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决心和行动能力。放眼世界,和中国一样有条件成为“世界工厂”的有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巴西之流。美国和欧盟困于当前危机、困于产业已经流失、困于相对不足的政治体制,无助于他们回头争夺;俄罗斯、印度、巴西的经济规模、产业配套、财经政策和政治体制在短时间内还不足以形成对中国的威胁。笔者以为,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趁着目前“无人竞争”的情况下,把人力成本优势、国内产业配套优势、国内物流优势及时升级为“人力资源优势”、“全球资源配套优势”、“全球物流优势”。通过这些优势的建立,最终形成世界资源流向中国,中国生产制造成全系列的商品,中国商品再流向世界的大格局。
中国着手支援非洲、开发非洲,客观上将形成非洲资源围绕中国配套的局面;中国向中东、中亚贯通石油天然气管道,也是形成资源配套的有力举措;中国大力连通东盟、加强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实行人民币结算,也是周边配套中国的有力手段。
有人看不起中国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看不起四万亿投入中相当部分在道路桥梁建设,个中深意未必能识。中国不仅在国内搞大流通,还在连通蒙古,还要修建亚欧铁路,还要打通大海洋通道。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中国成为世界物流中心,让中国成为世界商品的集散地。
因此,笔者以为中国有避免转移发生的客观条件和行动努力。
最后,保障中国的产业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如同工业如何反哺农业一样漫长而困难。最重要的是形成国内利益的合理再分配,高端补贴低端,科技服务基础,传统产业与高端产业和谐共生。这一切,须要人们下大力气去解决,形成有效的长期机制,需要中国几代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但,我们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也必须做到这一点,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真正惠及普通大众,才是真正的天地人和。
三、原因何在?
笔者于本文,一个重要观点就是——
人类总体需求有限,满足这样的需求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只要少数人就可以完成,比如说中国人就可以供应60亿人口之大部份。因此,就业岗位变得极其稀缺,成为各方争夺的要点。而就业对于一国之稳定、之经济异常重要,失去就业保障,就失去了国家长治久安、就失去了经济持久增长,国家没落在所难免。中国以“世界工厂”之“利”整合全球资源,商品行销欧美,拿掉的欧美就业岗位,就是一柄刺向欧美心脏的利剑。
简言之,中国人必将以制造之利打败欧美列强,这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行文至此,不禁悲从中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再次上演。人类,就是这样相互折腾,一时之间,竟难觅调和之道。
人们说消费拉动经济,其实消费就是满足人的欲望(物欲、色欲、权欲),是不是可以说欲望推动经济?
经济活动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折腾地球。把地球有限的资源找出来,加工,加工,再加入,揉入人类沾沾自喜的科技,形成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商品与服务,去满足人的那一点欲望。而且,有人为求大欲,必制造各种小欲以引诱普通民众,于是云云众生为利所趋,只是苦了那颗地球。路易一句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让人神共愤!人类于地球予取予求,又何尝不是如此——地球承受不起会怎么样呢?我才不管,我只活在当下。
当然,打着拯救地球、绿色产业的旗号,行欲望之事的同样比比皆是。
安民以息心,求长远而绝私利,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何日可期?中国佛儒道,很早很早就试图给出答案,人类或有必要继续先哲的思考,走出一段无愧于动物之灵长的新路。
求大道兮,弥纷争;求大同兮,乐陶陶!
四、一点闲话
中国制造之利,出口之利,并非中国预谋所为。自邓公开启改革之路以来,“猫论”在相当长时间里充当着“上锋宝剑”的作用,人们以此鸣锣开道,逐步形成今天的局面。因此,可以说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一种自然,一种中国人为求国家自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自然。笔者所谓“自然”,是指它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或一个组织,在事物发展之初或之中“规划”好的,并且事物的发展也沿着这种规划的“路线”前进。
中国于当今之世,优势毕现。世界工厂之“利”适逢其会,当珍之爱之,发扬之,光大之。
当初没有规划,今天应该觉悟。老子说,道出于自然,圣人化之。化大道之利,必成中国之器。
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扩大内需,并不排斥出口。提高内需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并不是要降低中国制造在世界的比重。两者并行不悖。
欧美走过很多路,形成的很多模式,都不一定对,国人当平视之、甄别之。服务业占经济比重之绝大部分,其实是欧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流失和空心化后不得已之事,有人却当着中国发展之方向;欧美金融创新,若非危机当前,不知还有多少人奉若神明;市场万能、资本自由更是欧美号召全球的口号、渔利全球的幌子,别人尝不以为意,我辈竟有人跟着摇旗呐喊;说粮食供应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世界供应,岂不荒诞?大摩、高盛、花旗、瑞银之流今天一报告,明天一预期,几人能听而审之,闻而慎之,真如是,国航东航巨亏何来?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中美角力,中欧角力,中国与世界强权角力,基本格局已定。你来我往,或是进程的花絮,无改于故事的结果。东方文明再次光照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饱受欺压的人们是否开始为属于自己的时代做好准备呢?
下面是奥巴马昨天与胡锦涛通话的一段——“美国政府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发展更加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
如果笔者记得不错的话,这是美国第一次公开承认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决不是恭维,当然要是奥巴马真要打电话来恭维的话,那美国关系就已经不是中国的最重要双边关系了。
这是一个大博弈时代,见证之,记录之,实属幸事!
发表于:2009-02-08 15:11只看该作者
3楼
两句话:
第一句:中国的就是世界的
第二句:世界的就是中国的
第一句的意思,中国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工厂,中国产品将继续充斥世界,这个比例会更大。所以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这是现状。
第二句的意思,世界越来越依赖中国,将逐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格局。世界的资源与人才将汇集中国。所以世界的就是中国的。这是未来。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发表于:2009-02-08 15:23只看该作者
4楼
世界大同,和谐共生,这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也是必然规律,谁也阻挡不了.
发表于:2009-02-08 15:58只看该作者
5楼
好连载!就三个字!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9-02-08 17:31只看该作者
7楼
有水准, 高人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9-02-09 17:16只看该作者
9楼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发表于:2009-02-09 17:26只看该作者
10楼
其实不想走其实还想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