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 11 月 20 日,又到了央行决定是否继续降息的关键时刻。
最近不少财经媒体和券商都在强调:“降准降息可期”。理由听上去也挺充分——
央行说要“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高层会议也再次强调“促消费、稳投资”,
似乎政策正在继续加码。
但我的判断是:今年我们不会再降息了,而且未来降息节奏会整体放缓。
原因只有一个:央行在时隔一年多之后,重新提到了“跨周期调节”。
什么是“跨周期”,为什么它比降息更重要?
可以简单这么理解:
- 逆周期调节:遇到陡坡就猛踩油门,先冲过去再说。
- 跨周期调节:不仅要上坡,还要考虑下坡和平坡,全程规划,不急刹也不猛踩油门。
从去年 9 月开始,为应对经济压力,我们一直在“强化逆周期调节”——
比如 11 年来首次强调“适度宽松”,政策力度强、节奏快。
但现在央行重新提“跨周期调节”,其实等于轻轻松了点油门。
政策不再一味追求短期刺激,而是回到“稳节奏”的主线。
这意味着:
短期不必靠降息来“强推经济”,降息的必要性自然降低。
那什么时候才可能降息?
从以往规律看:
- 年初“开门红”
- 年中经济压力明显上升
这两个阶段最容易出现降息。
所以我判断:
👉 最早也要等到明年一季度。
👉 今年剩下的两次利率窗口,大概率用不上了。
这次不是“暂缓”,而可能是政策节奏的“回归”
回头看最近五年的政策信号:
- 2020 年开始,我们提出“跨周期设计和调节”
- 一系列关键词随之出现: “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搞大水漫灌”
只有在疫情冲击严重、今年年初经济压力大的阶段,才短暂切回“逆周期”模式,加大政策力度。
而这次重提“跨周期”,更像是:
我们重新回到原本的政策主线了。
这也能解释另一个现象——
今年降息次数极少,但流动性工具动作很密集。
例如:
- “买断式回购”已持续操作 6 个月
- 10 月底重启购买国债
- 公开市场仍保持温和投放
这些工具的效果是:
不降低利率,但保持市场不缺钱。
换句话说:
未来几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大概率是“温和宽松”而非“激进宽松”。
对普通人投资和生活意味着什么?
1. 生活层面
可以类比 2023—2024:
利率不再大幅下行,但流动性充裕,整个经济维持稳定、温和的状态。
2. 投资层面:两大核心市场受影响
(1)股市:短空长平
短期:偏利空
这两周股市调整,除了美联储放缓降息影响科技股情绪之外,
国内政策预期转弱也是关键原因。
市场原本押注更宽松的货币环境,如今这一预期明显降温。
长期:看央行流动性投放力度
不降息不一定意味着股市差。
如果:
- 国债购买继续
- 买断式回购保持节奏
- 资金价格稳定
股市依然能保持结构性行情。
值得注意的是:
央行不再强调社融增速,而更倾向支持直接融资(股市、债市),
从长期看,这对资本市场属于偏利好。
(2)国债:未来 5 年最值得长期配置的资产之一
为什么?
- 温和宽松 + 低通胀,本身对债市友好
- 国际经济波动可能推动央行进一步降息或购买国债
- 收益率已在高位区间
所谓的“利率比价关系”意味着: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在 1.85% — 2% 之间,大概率处于阶段性高位。
现在更像一个:
👉 分批布局的好时点。
结语:政策主旋律已回归“跨周期调节”
今年的经济政策已经出现明显“微调”。
核心基调很明确:
- 长期:适度宽松
- 短期:稳节奏、少刺激
- 降息:非常谨慎,只在特殊压力下启用
这让“年内不会降息”几乎成了大概率事件。
而对投资者来说——
国债的配置价值在增强,股市的结构性行情仍有延续可能。
整个政策环境正在变稳、变柔和,也更注重长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