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元指数持续飙升,市场一片哗然。
按理说,美联储不断降息,美元应走弱才对,但现实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
一、美元走强的背后:流动性闸门被关上了
过去几年,美国财政部一直是市场流动性的“水龙头”。
拜登时期,美联储暴力加息,却未见美国市场崩溃,靠的正是财政部频繁发债、借短期美债向社会释放流动性。
但如今情况变了——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财政部“财爸”暂时关门。
数据显示,财政部现金余额从3000亿美元暴增到1万亿美元——
这笔钱就趴在账上,不流向市场。
与此同时,全社会只能在银行体系内部疯狂寻找美元流动性,结果准备金规模从安全线3万亿美元被“抽干”到2.85万亿美元。
这场“钱荒”,川普1.0时期也曾上演。
2019年9月的美元荒,直接引爆了10月初美股暴跌。
那次危机后,鲍威尔痛定思痛——只要钱荒,美联储必出手干预。
如今,他已连续降息,并宣布即将结束量化紧缩(QT),看似“及时救援”,
但效果,却依旧然并卵。
二、大环境变了:滞胀阴影下的两难困局
与2019年不同,这一次,美国正面临40年未见的大滞胀风险。
美联储不敢贸然放水,又无法放任经济恶化。
内部两派——“放水派”与“控通胀派”——已经水火不容,导致市场预期极度分化,恐慌情绪蔓延。
从宏观看,美国经济正经历一场“微型休克疗法”:
- 关税战让国际贸易停滞;
- 紧缩政策迟迟不退;
- 财政部关门导致AI产业资金短缺;
- “制造业回流”口号多于行动;
- 制造业数据连续萎缩;
- 消费增量高度集中于大户,而大户的财富又系于AI与美债市场。
于是,像巴菲特这样的资本大佬开始囤美元现金,静待“抄底时刻”。
但问题是,这些现金并未流入美债,而是被冷冻在账户里,进一步加剧流动性枯竭。
三、美债市场的分裂:信者恒信,疑者彻疑
当前的美债市场,正被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撕扯:
- “永不爆派”:认为美债若崩,全球一起完,因此不会崩。
- “不信任派”:彻底放弃对美债市场的信心。
从节后表现来看,后者暂时占了上风。
与此同时,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选择放任日元承压,
而日元历来是美元套利交易的流动性来源,这一举动更让美元钱荒火上浇油。
四、市场的对赌:流动性枯竭,还是暴涨前夜?
市场另一重对赌在于——
一旦美国联邦政府重启,财政部账上那1万亿美元流出来,
新一轮资产价格暴涨或将重演。
因此,当前市场的震荡与筹码清洗,或许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而当下AI泡沫与资金短缺叠加,形成了“过热的AI投资 VS 冰冷的就业市场”的两极撕裂。
市场一度认为,这将引发全面萧条。
但他们忘记了——美联储正在降息,也终将启动QE。
五、钢化泡沫:精英共识的绑架
今天的美国金融市场,就算是泡沫,也是钢化泡沫。
太多既得利益者的身家性命,都绑在AI与股市上,根本没有退路。
前段时间,一位大佬质疑OpenAI CEO奥特曼:“
你就130亿美元,凭什么说未来几年要花1.4万亿?”
结果奥特曼反怼:“那你把股份卖了吧。”
对,就是这个逻辑——不信就出局。
全美精英们都在死保AI叙事,
AI革命已彻底裹挟美联储与国会,不可逆转。
六、“钱荒”只是序章,风暴仍在酝酿
当前的美元钱荒,确实如预期而至,但还算不上风暴。
形势虽看似糟糕,却恰恰是未来宽松的伏笔。
因为只有形势足够糟,美联储才有理由无视通胀风险,
重新放水、再度QE。
回想去年,日经单日暴跌12%+后,美联储就借机转向,
同年9月19日启动首次降息。
这次的剧情,或许如出一辙。
滞胀无法避免,让市场“痛”一次,
再以“金融市场大而不能倒”为由放水救市,
正是美式危机管理的常规剧本。
七、尾声:危机的尽头,往往是新一轮繁荣
按照A森的【全渠道金融帝国机制】理论,
一切不过是“必然的循环”。
美国既要对外维持霸权,又要对内维稳,
只有金融市场稳住,才能继续“借势而活”。
目前,川普释放善意,贝森特暗示联邦政府关门或在11月中旬结束;
民调显示,民主党支持率反而上升。
这意味着,事态不会一直拖下去。
在此期间,大A选择高位控盘、静待风向转变,
其实是一次高明的自保。
反观韩国,在高杠杆政策后被美元荒反噬,爆仓频发——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等这场流动性危机暂时熬过去后,
下一场真正的金融风暴,也将悄然拉开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