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原创]梦想之旅!

政府救市1000亿
据内部消息,政府救市资金1000亿巳在联通;长电一些股票上护盘,总理曾在某次谈话中说:救市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之基本道德......。
42楼
买入了000785!
43楼
前锋,4000人队损失7%!
44楼
各位老大,今天多方绝地反击,但我看终将崩溃,不过,此时是否可投机一下呢/请指教。
45楼
机会主义者回来了。
这次再来。纯用江恩。
发表于:2005-04-10 08:54只看该作者
46楼
祝旅途愉快。
有时间我也畅游世界。呵呵。
你的微笑,编织了每一个奇妙。
发表于:2005-04-10 14:06只看该作者
47楼
我的计划是,每周保持2.5%的加速度前进!
想到唐能通大师,被证监会追杀的,短线是银4,哈哈。
路远保重,不过帖子有趣。
48楼
经过多少失败,
经过多少忍耐!
早间买入了
200761,价位3.06元。11000股。目前亏损。理由是月线多头排列。
200429,价位3.64元。10000股。目前亏损。理由是月线多头排列。
此前亏损10000元。很痛苦的止损。200045,2.80买入,2.18卖出。
不过,我不放弃。
发表于:2005-04-14 11:09只看该作者
49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jack888 at 2005-4-10 22:06 我的计划是,每周保持2.5%的加速度前进! 想到唐能通大师,被证监会追杀的,短线是银4,哈哈。 路远保重,不过帖子有趣。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发表于:2005-04-15 13:24只看该作者
50楼
斑竹
一路顺风,,,,,,,,,,;P;P;P


韬客社区www.talkfx.co
51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长期增长 at 2005-4-13 21:18 经过多少失败, 经过多少忍耐! 早间买入了 200761,价位3.06元。11000股。目前亏损。理由是月线多头排列。 200429,价位3.64元。10000股。目前亏损。理由是月线多头排列。 此前亏损10000元。很痛苦的止损 ...
智慧、财富。
发表于:2005-04-21 03:58只看该作者
52楼
200761我长线看好的品种,和和。
股市游戏,游戏股市;<br>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53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股圣 at 2005-4-21 11:58 200761我长线看好的品种,和和。
54楼
不追求暴利,长期持有。明天要涨一下吧。
55楼
回来了
发表于:2006-07-01 04:41只看该作者
56楼
03年的老同志回来了呀
嘿嘿肯定欢迎;P

韬客外汇论坛TALKFOREX.COM
发表于:2006-07-01 07:57只看该作者
57楼
长期增长是坛子上的老人了,也是大腕。
欢迎,欢迎





韬客外汇论坛TALKFOREX.COM
58楼
原帖由 jjk 于 2006-7-1 15:57 发表 长期增长是坛子上的老人了,也是大腕。 欢迎,欢迎![]()
59楼
[转帖]2009年,大繁荣VS大崩溃
在美国流行经济学家中,哈里·S·登特不是最显赫的一位,但却可能是最大胆和喜欢标新立异的一位。在新近出版的《下一个大泡泡》一书中,他宣称,“我们的研究强烈显示,股市将在2009年达到我们这代人一生中所能见到的最高点,然后在2010进入大崩溃并持续到2023年”。
这段时间,他关于美国经济和股市的这一预测已经在北美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
——“一生中只有一次的投资机会”
哈里·登特是一位预测经济学家。他的成名之作是1992年出版的《大繁荣在前方》,在这本书中,他预测90年代将出现不可置信的大繁荣。而那时他几乎是完全孤立的。在那时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第一名是《破产:1995年》。1987年的股市大跌刚刚过去,房屋价格出现了崩溃,储蓄信贷机构S& L发生了危机,接着又是海湾战争,日本经济、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同时破灭,美国政府出现创历史记录的财政赤字,1990年底经济开始出现衰退迹象。谁能想到接下来的90年代经济增长和股市回报竟会超过80年代呢?登特的观点是:其实,每个只要是出现繁荣的十年期,开始时经济都是很疲弱的。
今天,全球经济学家普遍看淡未来,长期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在去年年底给股东的公开信中声称,投资者在这个十年期中最好情况下也只能得到一位数的回报率,而另一位传奇投资人约翰·坦普尔顿爵士更是预言,在未来五六年内投资人不亏损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就是在这样的时刻,登特再次语出惊人。
登特在《下一个大泡泡》一书中写道,“目前,我们有一个同沃伦·巴菲特和大多数专家非常不同的预测,这种情形就好像80年代后期一样。在这个十年期结束之前,我们能看到道琼斯指数冲击35000点到40000点,纳斯达克指数达到13000点左右,并有可能冲击20000点的高位。”
从来没有一个宏观预测家敢于像登特这样的大胆,他竟然敢于用如此清晰的时间节点来表述自己的预测:我们认为最可观的回报将来自2004年~2009年这段时间,特别是来自2004年底到2006年中期,以及2006年底到2009年底。显而易见,彻底加入下一次也是历史上最大一次牛市,时间上完全来得及!
登特声称,2002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生中只有一次的投资机会”。他说,“我们所有的基本面研究和周期研究都表明,投资者可能会在2002年到2009年底或2010年初,看到历史上最高的平均年复合回报率,不管是表示整个市场的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还是某些最强劲的部门(比如技术、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健康保健和除了日本以外的亚洲),都是如此,后者的收益率还会更高。”
——分水岭将在2009年出现
在过去两百年中,有两个趋势比气候对人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一个是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另一个是技术进步的趋势。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已经越来越精确地预测出影响经济的那些最基本的趋势,就好像预测天气趋势那样。
而登特之所以作出“2005年到2009年,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机会”以及“2010年到2023年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萧条”这两个大胆预言,便是依据于以下两个重要方面。第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泡沫式繁荣,第二,由“婴儿潮”那一代人大规模消费周期而引发的经济繁荣。
登特勾画了技术革命发展的轮廓:从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的最初几年的趋势是企业-到-企业(B2B),从2002年到2010年将出现消费者革命。它来自互联网宽带接入的普及、语音激活或语音识别技术的进步(快速进入)、视频互动的出现(实时和个性化的服务)。这些变化将在本世纪下半叶,创造出真正的消费者革命。登特分析说,由于很多极端因素的作用,比如人口、全球化和经济进步,这次繁荣确实是一次泡沫式繁荣。第一个泡沫出现在1985~1987年,但那时还不是技术泡沫。最近的、也是更大的一个泡沫出现在1995~1999年,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和技术行业的股票上。我们认为,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泡沫将出现在20052009年或2010年初,而且这个泡沫将是加速发展的。它可能会成为200年以来最大的牛市和技术股泡沫。
在登特的预测体系中,对人口统计学的运用是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他分析了来自美国劳工部下属劳工统计局的消费数据,发现存在两个消费高峰,分别发生在46岁和50岁。然后,在生命剩下的时间中,消费将下降。也就是说,每一代人会非常准确的制造繁荣和衰退的经济周期,它们大概每40年发生一次。而在美国,最近一次“婴儿潮”的高峰年是1961年,这一代人将在37岁进入高消费年,47岁达到最高点。据此,登特大胆预测,正在到来的繁荣将在2009年达到巅峰。
登特认为,在宏观经济预测中,人口统计学和技术生命周期决定了一切。他运用人口统计学模型和逻辑推理,总结了几十年来的消费、生产率和通货膨胀中的最基本趋势。他宣称,技术革命没有结束,它在2008年底和2009年将达到高峰,那时一些最重大的新技术消费品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90%。因此他预言,大繁荣将重新开始进入最后一个、也是最强劲的阶段,时间将是2005年年中或年底,从那以后将迅猛地加速发展。这个大繁荣的最后阶段将一直持续到2009年底或2010年初。很多新兴产业的主导企业将在这个十年期中确立,而不是在过去的那个十年期中已经确立了。因此,投资、商业、职业生涯的最大机会将在这个十年期中到来。这不仅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投资机会,也是重新定位所有人的商业事业和职业生涯的最佳时机。
紧接着,他预测,大繁荣以后必然有一次长期的下跌,大约从2009年或201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22年或2023年,这就好像过去的熊市常常紧跟着一代人消费高峰的过去而来临。他警告说,“这可能将是历史上最大的萧条,至少也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最大的一次萧条。”
他建议说,“从2005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不仅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投资机会,也是重新定位你的商业事业和职业生涯的最佳时机,你将决定自己怎样生活、以及在哪里生活,不仅针对即将到来的大繁荣,也针对紧接着的大衰退。”
——为“大泡泡”列出了时间表
在《下一个大泡泡》一书中,哈里·登特为他所谓的大泡泡的生成及破灭列出了十分具体的时间表。他预计——
在2005年中期前,股市和经济都会表现更强劲增长的趋势,这主要由于企业资本支出的强烈复苏。道琼斯指数将在2005年下半年创下新高,那时“泡沫破裂了,牛市终结了”这种言论也会不攻自破。2005年底到2006年初的通货膨胀率可能是最低的,所以这是2005年至2009年之间为你的住宅和房地产重新融资的最好时机,也是为你的企业借入长期债务的最好时机。技术类公司可能会主导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它们的股票表现从2005年开始将再一次明显的强过大盘,同1995年到1999年之间它们的表现非常类似。然后,在2006年我们会看到通货膨胀温和上升的最初趋势,联储可能会开始大大收紧银根,比它在2004年初做的程度大得多。一开始,股市将继续强劲上升,完全无视短期趋势的改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企业的收益还是在直线上升,而这又是因为生产率还在不断上升。但是在2006年4月到8月间的某个时候,股市可能会结束第二次上升浪。我们在那时会看到纳斯达克指数再一次考验2000年3月创下的5050的高点。
根据四年性/ 八年性周期,那将是市场在这一周期中的第一次重大的下跌,可能会在2006年10月前结束。我们预计道琼斯指数将下跌20%以上,纳斯达克市场中的那些领头的公司和金融服务业公司会下跌得更多。政治因素和恐怖主义事件的威胁在2006年可能会变得更上升,对总统的评价可能会下降。我们很可能会发布新的买入股票的信号,也可能在5月到8月之间推荐更多防守性的证券投资组合。到了9月底和10月底之间,我们可能会又一次发出强烈的买入信号。经济增长在2006年下半年可能会放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马上就将迎来衰退。2006年看上去和1998年很像。
下一个真正的泡沫阶段将是从2006年底到2009年底,那将是一次由技术股主导的非常强劲的上涨,这个阶段可能会延续到2010年早期或中期。2007年我们应该看到股票价格的直线上涨,这一年是四年总统周期中最好的一年。通货膨胀率再一次开始温和上升。2007年底会有一次短暂的、但很剧烈的下跌,特别是当联储收紧银根试图阻止股市泡沫时,就更是如此了。但是我们认为,周期不太可能在2006年底的重大下跌后就一蹶不振了。如果我们确实看见了这样一次下跌,这代表着股市中又一个重大的买入机会。2007年到2008年,经济繁荣和泡沫将再一次汹涌蓬勃,技术股会带头更强烈的上涨,尽管那时通货膨胀率和联储收紧银根的措施都可能会一直缓缓上升或加大力度。2004年11月的选举中得胜的一方,将轻而易举地在2008年11月再次赢得白宫。
下面是一些使局面变得复杂而不确定的因素。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婴儿潮那一代人的消费很可能会一直上升到2010年,甚至2011年,但是技术发展的S形曲线很可能在2008年底到2009年底之间就见顶,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十年性周期在2009年底前都是预测上涨的,它和四年性的小周期很可能在2010年重合。所以,技术股可能将第一个见到高点,时间大约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它也可能率先下跌,造成大盘的波动。技术股市场可能变得低迷,然后才是整个消费也变得低迷,接着投资者开始回忆起上一次的泡沫,便首先对技术股和那些成长股变得小心翼翼。不过那时他们还不会卖光自己的股票,因为市场仍然保持着牛市。他们可能会转向那些与道琼斯指数比较接近的股票。因此,整个市场见顶可能是在2009年底到2010年早期,或者最迟是在2010年8月。我们对大牛市结束的最佳预测是2010年3月。
因此,我们预测股市的第一次大跌将很可能在2010年4月到9月间正式开始。2009年的某个时候,技术支出将放缓,2010年则是大幅下降。普通消费者的支出在2010年的某个时候将放缓,在2011年下降得更厉害。我们将在2010年或2011年初进入一次正式的衰退,它将长期持续下去,并且程度越来越深。最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将可能在2010年到2012年间看到第一次通货紧缩或者消费者物价的实际下降。在2011年到2012年间,我们会看到房屋价格出现重大下跌,尤其是在那些高级的市区、城郊和度假胜地。
在2023年某个时候,最迟不超过2024年,经济可能将结束下滑,通货紧缩也将结束。股市可能见底,早于整个经济开始反弹,时间是在2022年底之前,最早可能会发生在2020年底。国际间的战争和新一代人的消费支出的第一次长期上升会再一次引发经济向上增长的趋势。
——在2009年前卖掉手中的所有房产和股票
在进行了这一番惊世骇俗的预言之后,登特似乎还意犹未尽。他接着提议:今天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你的职业和投资策略上面好好利用这次繁荣期,为接下来非常艰难的萧条期做好准备,并且在2009年前卖出你的大部分投资和房产。
《下一个大泡泡》与其说是一本预测书,倒不如说是一本财务向导书。在这本书中,哈里·登特不仅预测了2005年——2009年的大繁荣,以及接下来到2023年才会结束的大萧条,他更给出了非常具体和明确的投资建议:从2009年底或2010年初开始,直到2012年中期,我们强烈推荐你彻底把你的投资组合全部转移到长期公司债或者短期债券(比如短期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一年期国债)上,这样可以首先保住你的财富,并有温和的增长。
登特显然想给出一切的建议,在职业规划、退休计划、子女教育、股票和不动产投资等方面他都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案,他甚至还为“在即将来临的大萧条中住在哪里?”也提出了意见,他的建议是,“住在受威胁最大的主要大城市的远郊地区,甚至是最热门的旅游景点的外围!”
今天,哈里·登特的预言在美国学界乃至舆论圈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华盛顿时报》在一篇评论中说,“如果哈里·登特是正确的,那么他对经济大衰退、恐怖主义上升和战争威胁的预测应该会让所有的人感到不寒而栗!” 让大家不得不对登特的预言有所重视的是,《下一个大泡泡》出版于2004年底,而他在书中对这一年下半年乃至2005年上半年的股市预测竟然与现实完全一致!著名评论家迈克·费莫尔在《纽约客》中撰文:登特这次是在拿他的预言家的声誉赌博,我们尽管不必与他一起下注,但是却必须拽紧自己的钱袋,以防“魔球”真的应验。
在一个全球化的大世代,尽管登特所预言的是大洋彼岸的经济波动,但是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却决不是“事不关己”。美国经济及股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已经与中国的经济成长息息相关,透过登特的预言,我们应该可以对宏观经济的未来乃至自己的职业和资产规划做一个重新的审视。
60楼
中国面临的石油态势(《新财富》)
中东仍是“世界油库”,世界各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中国也不例外。伊拉克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因为其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2,更因为其石油的开采成本是全球最低的。
本刊主笔 汪姜维 陈雪洁/文
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一直是全球消费比例最高的能源。近10年来,石油消费量占所有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一直在39%左右;而被视为最有增长潜力的天然气,近10年来占所有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也仅仅微增了一个百分点,目前的比重为23%。可见,石油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
全球石油储量分布集中,中东是“世界油库”
全球石油资源地理分布很不均衡。从东、西半球看,约有3/4的石油资源量集中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从纬度上看,全球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两大纬度带,一个在北纬20°~ 40°,拥有驰名世界的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产油区,该带集中了世界51.3%的石油储量;另一个在北纬50°~ 70°,内有著名的北海油区、前苏联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区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的数据,目前世界原油探明储量约为1.032万亿桶,其中中东地区占了全部储量的2/3。如图1,原油探明储量最多的五个国家都在中东地区,居首位的是沙特阿拉伯,其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4以上,其次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10.9%、9.48%、9.35%和8.69%。
全球石油供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长最多
中东也是石油产量最多的地区。近20年来,除1982至1988年等少数几年外,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一直是世界最多的地区(如图2)。但世界上产油最多的国家并不是中东的国家,而是美国(除2000年外)。2001年,中东地区平均每天生产石油达2252万桶,占世界日均总产量的29.23%;石油产量居全球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11.63%)、沙特(11.33%)、俄罗斯(9.46%)、伊朗(4.95%)和墨西哥(4.7%),合计占全球产量的42%。我国2001年的石油产量为330万桶/天,占全球的4.28%,居第7位。
不过,相对于原油储量来讲,中东又是全球石油产量最少的地区,而西欧地区的相对产量最高,北美地区次之。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日产油量,中东地区石油可开采的时间也是全球最长的,而西欧的石油会最快枯竭。
世界石油消费情况的分布与产量分布迥然不同。近20年来,北美地区的石油消费量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地区(如图3),该地区一直占据全球30%以上的石油消费,其2001年的消费量超过了其产油量的1.5倍。而产油最多的中东地区,石油消费量仅多于非洲地区,其2001年的消费量占全球的6.15%,只相当于其产油量的1/5。
然而,目前石油缺口最大的地区并不是北美地区,而是亚洲和大洋洲(如图4)。亚洲和大洋洲是世界上石油消费绝对量增长最快的地方,其2001年的日均消费量较1980年增加了1049万桶,增长了近一倍。在这一地区,消费量增加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是韩国和印度,但韩国和印度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国,近2年均增长了2.5倍左右。目前,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3位,每天消费石油498万桶,占全球消费量的6.45%,仅次于美国(25.48%)和日本(7.03%)。
与亚洲和大洋洲截然相反的是,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则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从图3,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下滑趋势是从前苏联解体时开始的,前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国家合计的石油消费量较前苏联大为减少。与之对应是,这一地区的石油产量也出现了急剧减少的趋势(图2)。
石油消费大国中,美国近20年的石油消费只增长了15.2%,日本只增长了9.3%,而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石油消费量不增反减。
世界各国对中东石油
的依赖程度高,中国也不例外
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多的地方也是中东,其2000年出口量占全球石油出口量的1/3,其石油产量的80%以上用于出口。如图5-1,在前10 大石油净出口国中,中东地区的国家占了5个,其中沙特的出口量世界第一,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13.5%。在石油进口国家与地区中,美国的1/4、欧洲的3/5和日本4/5以上的石油进口都来自中东。
除了中东外,非洲、东欧和前苏联国家以及中南美洲也是石油净出口地区(图5-2)。其中,俄罗斯、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和非洲的尼日利亚均位居世界石油净出口的前十位。
从进口来讲,亚洲和大洋洲是石油进口最多的地区。如图5-2,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是全球最高的,依赖程度高达62%,西欧和北美地区的进口依赖程度则相对较低,分别为50.46%、34.42%。在亚洲地区,日本是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韩国、中国和印度次之;日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高达99%,韩国的石油则完全依赖进口。
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已达32%。虽然我国的原油储量在世界各国中位居第10位,产量也排在第8位,但由于石油消费增长强劲,目前的消费量已位居全球第3位,所以很多石油还需要进口。我国自1993年起就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数量逐年上升,2000年原油进口量已达7026万吨,并从1996年起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从进口来源来看,2000年我国进口原油53.6%来自中东地区(如图6)。在中东地区,我国主要从阿曼(22.3%)、伊朗(10%)和沙特(8.2%)等国进口原油,而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只占4.53%,并且这一比例在2002年已经降至不到1%。除了中东国家外,非洲的安哥拉(12.3%)、亚太的印尼(6.5%)也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如表1)。
最近几年的变化趋势还表明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3年,我国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亚太地区,基本上各占42%。但近年来,我国对中东地区进口原油的依赖性不断增加。1999年,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所占比例为46%,到2000年上升到了54%,而2001年进一步上升至近60%。
不容忽视的是,石油过于依赖中东地区存在较大的风险。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必须经由马六甲海峡,而一旦出现意外,这条石油生命线很可能切断。为此,我国已出台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第一步在2005年前先完成30天的石油储备即600万吨,远期目标是增至90天的石油储备(约1500-1800万吨)。
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为53%。如表2,美国进口石油主要来自加拿大、墨西哥、沙特等国,并且在近两年增加了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数量,减少了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进口石油的数量。
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中,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均建立了很高的战略石油储备,各自的储备量分别相当于为151天进口量、117天消费量、99天进口量和161天消费量。
储量最多的国家
石油成本也低,中国的石油成本偏高
伊拉克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因为其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2,更因为其石油的开采成本是全球最低的。
我们发现,原油储量最多的六个国家,其石油成本也是全球最低的。如图7,石油储量最多的沙特、伊拉克、阿联酋(其中的阿布扎比)、科威特、伊朗(除超重油)和委内瑞拉,其石油成本均低于5美元/桶,其中伊拉克是最低的,每桶石油的成本只需2.5美元。这一地区每天的产油量可达2500万桶。不过,这一地区中,伊朗由于缺少投资并且依赖于已被过度开采的老油田,其石油生产成本较高。
更多的产油区的石油成本是处于5~10美元/桶之间(中等成本油区)。这一地区中,既包括产油量仅次于沙特的英国北海油区,也包括只有开发生产成本而勘探成本为零的委内瑞拉超重油和加拿大可采油的沙滩。中国陆上的石油成本也位于此区域,总成本为8.9美元/桶,较全球加权平均的石油成本(6.57美元/桶)高出35%,其中勘探开发成本为4.5美元/桶(与美国下48州差不多),生产成本为4.4美元/桶(与英国北海油区差不多)。
还有少数地区的石油成本超过了10美元/桶。美国Stripper Wells是全球石油成本最高的地区,其每桶的石油成本高达15.17美元,其中生产成本占了10.67美元,也居世界之最。高成本油区中,巴西的石油勘探开发成本,与处于中等成本油区的安哥拉,同为7美元/桶,是全球最高的。此外,该区域还包括加拿大东部和印尼。
根据国内的有关资料,我国的石油成本要比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ERA)的数据高出很多,按照CERA的分类属于高成本产油区。并且,与全球的石油成本相比较,我国油田的综合生产成本在逐年上升,由1989年的10.93美元/桶上涨到2000年的17.5美元/桶,年均上涨幅度为6.4%,而同期美国石油公司的综合生产成本基本稳定在9美元/桶左右。目前我国油田中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大庆油田,原油成本已达17至19美元/桶。
另据有关资料,自1998年重组以来,我国石油行业上游企业成本逐年增加,从1998年的12.9美元/桶,先增加到1999年的13.8美元/桶,后又进一步增加到了2000年的15.2美元/桶,高出同期美国石油公司平均水平的72%,而有些油田的成本甚至高于国际油价。
除有特别说明外,本文图表中的数据均来自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